2021-4-9 | 學科教育
一、變換角色,體味快樂
新教育下的課堂,要求創新,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實施了變換角色教學模式。例如講解《華夏意匠———建筑藝術》時,對于國內建筑我們的理解和認識僅僅局限于課本上的講述以及相關的資料。自然在描述和講解時就總顯得不那么酣暢淋漓。由于筆者發現有的同學對這方面的知識特別了解,所以實施互換角色的教學方法,將課堂交給他們。當課上到故宮布局時,筆者播放了一段國慶60周年大型閱兵式的視頻和影片《滿城盡帶黃金甲》的一點片段,讓同學們找到興趣點進行討論,了解到部分同學去過故宮,就請他們到講臺上來談談自己去故宮的感受。于是筆者挑了一位討論最積極的學生,將他去參觀故宮的所見所聞給大家娓娓道來。提高了學生駕馭課堂的能力,其他同學們紛紛應和,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點燃了學生的積極性,紛紛講述自己感受,完善了更多資料:天安門也是故宮的一部分;故宮的布局是左右對稱的;原來故宮的“金磚”并不是黃金做的,而是一種產自蘇州的特制的地磚等等相關知識。經過變換角色的教學方法,讓整個堂課的氣氛變得相當融洽。符合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那么我們作教師的為何不能真正做到主導而不是主講呢?這倒是一個新思路。但是我用這種模式進行教學,學生能喜歡能接受嗎?我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嗎?帶著這些疑問,我在課后以聊天的方式和不少學生進行了溝通,可喜的是,雖然有極少數的同學覺得這樣會浪費他們一些課余休息時間,因為課前要做大量預習工作,但絕大多數學生對這樣的學習模式還是寄予了極大的熱情。于是,我們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教學嘗試。
二、合作舞臺,自主探究
良好的課堂教學模式必須是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專業引領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教師必須要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去面向全體學生,不能讓課堂成為幾個學生的表演舞臺,要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其中。例如學習《傳統藝術的根脈———玉器》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感受玉器,筆者用絨布口袋裝了三種不同材質的玉石,然后提出問題“感受三種玉器,找出最光滑最潤的”,好多學生都踴躍舉手,經過觀察,發現前排有個女生,顯得怯生生的,就及時請她上來,她滿臉通紅非常緊張的摸了半天。此時暗示同學們給予掌聲鼓勵,促進她拿出最好的玉石。此后了解到這位女生其實很難鼓起勇氣才舉手,如果沒喊她,下次就更不敢了。因此用啟發、鼓勵的方法與學生展開心靈的交流也很重要。當然教師還要有駕馭和引領課堂的能力。《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所以應用探究合作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分工合作,著重感受、體驗和興趣培養。推行小組合作,每組派一名代表對同一幅作品進行鑒賞,再進行互評,最后教師進行專業點評,形成積極良好的競爭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對全場的適度控制,要正確引領,不能偏離主題,更不能把課堂變成菜市場。例如學習《天上人間———壁畫》時,了解了拓印畫的簡單制作過程,當堂便要求學生分組合作完成一張黑白拓印畫,感受一下拓印過程,幾分鐘后就通過實物投影展示學生合作而成的拓印作品,雖然很粗糙,但藝術作品制作成功的感覺卻油然而生。
三、借助網絡,深入鑒賞
采用多媒體教學融入美術鑒賞,除了制作內涵豐富的教學課件,展示相關藝術作品外,也要重視對網絡資源的利用。一方面,學生自主探究、專業引導的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教師要掌握豐富的知識和大量的信息,而這些知識的獲得大部分來源于網上,另一方面高中生的學業負擔沉重,沒有時間去圖書館、展覽館,而且在縣城也很難見到畫展、雕塑展等。但網絡能提供這些,讓學生了解喜歡的藝術大師、藝術生平、藝術風格、代表作品等。學生通過網絡完成教師布置的鑒賞預習作業,對作品進行初步的了解,做一些文字整理,以便在課堂進行討論;此外,我們在鑒賞外國美術作品時,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歷史年代與背景很陌生,理解起來很困難,這時網絡知識就能發揮作用。例如學習《心靈的慰籍和寄托———宗教建筑》時,學生對宗教和宗教建筑均很陌生,將學生和宗教建筑距離拉近,促進學生掌握宗教建筑的藝術風格,課前必須要求學生通過網絡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相關歷史背景,學生對由此產生的宗教建筑的風格就不難理解了。因此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只有通過教師專業的引導才能完成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