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管理相關
近年來,在省地局和上級業務部門的領導下,我們按照以防洪保安全為中心,以經營創收為重點,以精神文明建設為保障的工作思路,面對新的治黃形勢,結合自身的實際,不斷加強河道工程管理工作,注重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強工程的抗洪強度,改善工程面貌,逐步走出了一條“以營促管,管營結合”的工程管理新路子。現將我局工程管理的一些做法和體會簡述如下。
1機構設置與河道防洪工程管理概況
幽濱州市局現有在職職工316人,機構設置為:防辦、工務科、水政大隊、財經科、辦公室、服務處、水土開發公司等七個職能科室。下設六個河務段、兩個閘管所和一家經營單位。轄區兩岸堤防61.skm,其中左岸42.2km,右岸18.3km,5處險工工程長11045m,石壩219段。10處護灘工程長14130m,石壩161段。6座引黃閘設計總引水量為185m3/s。近幾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由事業型黃河管理轉變為事業經營型,全額預算管理轉變為差額管理,工程管理經費缺口越來越大。從濱州市局的情況來看,由于工程多,經濟基礎薄弱,各項經費嚴重不足,特別是機構和工管經費缺額較大。以孟工程管理經費為例,1998年上級撥款20萬元,實則支出60萬元,差額40萬元;1990年支出100萬元,上級撥款30萬元,差額70萬元。管理經費的嚴重不足,直接制約工程管理工作的開展。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立足自身土地資源優勢,不等不靠,以深化改革為動力,結合構建兩支隊伍,積極培植淤區種植項目,穩定工程管理隊伍,增加了職工收人,促進了工程管理工作的開展。截止目前,我局已有18項工程實現達標,先后被省局評為工程管理進步單位、先進單位,目標管理、土地劃界、水利執法先進單位。張肖堂險工、道旭涵閘、翟里孫控導工程被評為優秀工程。道旭、北鎮段庭院被評為優美庭院。1999年我局晉升為“二級河道目標管理單位”。
2以營促管、管營結合的幾點嘗試
2.1認清形勢,理清管營結合的思路
“九五”初期,我局河道防洪工程存在基礎差、標準低、設施不配套、管理機構和機構設置不健全、資金短缺等問題,·致使管理隊伍不穩定,一度給工程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面對這些不利因素,我們在職工中開展了大討論,讓大家認清形勢,了解我局所處的環境.盡管面臨許多困難,但是搞好工管工作的信心絲毫不能動搖。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我們立足實際找出路。經過開發,我局的淤背區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據統計,全局共有淤區300。余畝,其中已配套成形的達2260畝。這是一筆不小的財富。能不能走出一條工程管理與淤區開發相結合的路子?在1998年職工代表大會上,這一提議得到了職工的擁護,并且制訂出了管營結合分三步走的思路,即1998年全局達到三級河道目標管理單位標準,淤區開發面積達1000畝,職工收人1萬元八999年實現二級河道目標管理,淤區種植達150。畝,開發高附值的農作物,職工收人年遞增i0%;2000年爭創河道目標管理一級單位,形成淤區開發“三園二基地”的農業開發格局,職工收人達1.5萬元。近三年來,我們正是按著這樣一個思路,一步一個腳印,逐步實現了自己的奮斗目標。
2.2加強領導,明確管營結合目標任務
發展思路確定之后,還要講究章法及工作的步驟。實踐證明,強化領導,明確目標任務,鞏固了管營結合的路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把工程管理和經營創收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是形勢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局士程管理實際現狀所決定的。為了使工程管理與經營達到相互促進的目的,我們加強了對管營結合工作領導的力度。首先成立以分管工程與財經的局長為組長,防辦、財經科、工務科、水土辦等有關人員參加的協調領導小組,各單位也相應成立了領導組織,形成了領導小組常年抓,部門、單位具體抓的管理網絡。其次,根據工程基礎和淤區開發現狀,制訂具體的目標任務。要求全局56名工程管理人員承包堤防61華里,險工4處偏涵閘4座,對應開發淤背區2000畝,其中片林1010畝,育苗65。畝,種植大棚35個。并將這些目標任務分期分批落實到各河務段,同時,與各單位簽訂了自標責任書‘列人年度考核目標,由防辦和水土開發辦負責檢查目標的落實情況,對工程管理和淤區開發工作實行年終綜合考核。這樣就調動了管營結合人員的生產管理積極性,為強化管營結合工作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2.3建章立制,規范管營結合工作
搞好管營結合工作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圍繞全年的工程管理和淤區開發的任務,我們狠抓了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在制度化方面,我們認真總結工程管理和淤區開發的一些基本經驗,相繼制訂出了“雙項責任制承包管理辦法”、“雙職雙崗”、“班壩責任制”、“工程管營定期檢查”等項制度。通過制度的建立,規范了管營行為。特別是“雙項責任制承包管理辦法,,的推行,對管營工作的開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所謂雙項責任制承包管理辦法,是指工程管理人員的收人與淤區開發的成效掛鉤。工程管理人員對應工程管理段落項目、淤區開發的畝數及其種植的品種,使淤區種植的效益與工程管理的情況相結合。對于完不成淤區開發指標和達不到工程管理要求的,不能全額發放定額工資,實踐證明效果顯著。張肖堂河務段堤防邵華里,工程管理人員8人,對應淤區450畝。在市局指導下,管營人員在450畝淤區里開發種植了三倍體毛白楊、172蘇柳等經濟樹種。淤區苗木由河務段負責銷售,工程管理情況由市局統一考核。市局進行月檢查、月估工驗收,視完成情況安排下一步的工管任務,達到雙項責任制的落實。
通過三年的試行,推動了工程管理與淤區開發的共同發展。在每年的工管檢查中,張肖堂河務段堤頂平順,標志齊全,達到了硬化的標準,在年終考評中以最高分名列各單位之首。
淤區開發工作也開展得紅紅火火,他們開發的450畝片林苗木既美化了防洪工程,又增加了職工個人收人,形成一條經濟綠化帶;小開河閘的涵閘管理與片林,道旭段的險工與高效作物示范園,北鎮段的花卉經濟與段部管理之間的結合,都推行了類似的管理辦法。同時,在技術管理方面,根據《黃河目標工程管理考核標準》和《河道目標管理考核辦法》的要求,全局統一整修標準,統一工程標志,各類工類日志、大事記、工程檔案、工程卡片和定期統計報表、工程觀測分析等基礎資料都做了統一式樣,統一整理,統一保存,逐步達到規范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