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科學傳播論文
一、整體論視野中QUD論題
蒯因在《經驗論的兩個教條》中指出,“(QUD)通過適當調正理論中關于自然的其它假定,任何理論可以與任何不利的證據相一致。”[3]無論我們是按照外在真理論還是內在真理論來理解,“理論可以與任何不利的證據相適應”都意味著理論總可以是真的。按照QUD論題,任何理論都可以是真的,而且互斥的、矛盾的諸理論可以同時為真。據此,蒯因指出:“(0)任何陳述不管主張什么都可以被認為是真的。”[4]論題(0)在形式上它也可以是一個描述性論題。如果(0)僅僅是一個描述性的論題,那么在任何哲學上討論它就太大的意義。個人信念或宗教信仰之類的行為必然不是(0)所要表達的,既使有我們也可以不用去考慮這方面的內容。蒯因提出這個論題,應該與科學合理性、科學認識論有關,所以勞丹在《非充分決定性揭秘》(DemystifyingUnderdeter-mination)一文中指出,這個論題真正表達的應該是:“(1)任何陳述不管主張什么都可以合理地被認為是真的。”論題(1)是論題(0)重新表述,它涉及行為的合理性問題,具有認識論意義,是一個規范性論題,所以我們可稱之為“規范的QUD論題”。QUD論題成立的條件:調整理論網絡,挽救特定信念。特定信念可大可小,既可以理解為特定的理論整體,也可以理解為某一理論的特定成份。既然理論以“整體來面對感覺經驗法庭”,單個陳述與經驗沒有對應關系,那么當理論整體遭遇頑強的不利證據時,面對經驗、接受經驗挑戰的是整個理論網絡而不是單個命題。因而,當面對頑強不屈的不利證據時,理論網絡肯定是出了問題,但是經驗不會告訴我們問題出在哪里。在考察物理學實驗時,迪昂也曾指出,不利的證據“從來也不可能宣判一個孤立的假設不適用,而只能宣判整個理論群不適用。”[5]
二、理論轉嫁不利證據方案
不利的證據只能迫使我們去修改理論網絡,但不能迫使我們修改對特定信念的承諾。保持特定信念免受反駁,邏輯上我們有無窮的策略,蒯因認為有以下幾種可供選擇:一是修正觀察結果,或者對之進行新的解釋。例如,修改試驗的背景理論,修改試驗程序。又如在科學史上,反常的發現并不馬上導致對已有科學理論的修改。認為反常是“錯覺”甚至“騙局”在科學史上也不乏其例。二是修改理論網絡中某一個或者某幾個輔助性假說。主要是拋棄、修改與不利證據相近的部分,修改理論網絡中的其它部分。通常修改那些較為不可信的假說,以消除矛盾,具體修改那一部分,按迪昂的說法取決于科學家的“卓識判斷力”。三是修改數學規律甚至邏輯。在科學史上,具體的例子是愛因斯坦用非歐幾何取代歐氏幾何。必要的時候可以修改邏輯,例如用量子邏輯替代二值邏輯重建我們的科學,代價很大但在邏輯上仍然是可行的。上述三種選擇可視為“轉嫁困難方案”,方案的合理性可以借助理論整體論所蘊含的檢驗程式得到說明,下面我們將考察這個程式,解釋為什么按照理論整體論,特定的信念可以合理地免于證偽。如果我們把意預檢驗的理論記作T,理論網絡中的其它理論記作B,在試驗E的條件下,T預測結果O;創造這樣的條件E,觀察發生了什么;再假定,觀察到是結果與預想的完全不同即O沒有出現,則這個試驗的檢驗結構可用邏輯可表示如下:(T∧B→(E→O))∧(E∧O)→(T∧B)。從邏輯上看,被否定的不是孤立的理論T,而是整個理論群即{T,B}。(T∧B)在邏輯上等于T∨B。為了讓T免于證偽,首先可以按策略一修正或拒斥試驗條件E及結果O。如果E和O沒問題,就修改B,假定修正后的為B′,在兩種情況下T可以得到挽救:一是從(T∧B′→(E→O))∧E中推出了結果O,即T∧B′真蘊含了經驗證據“E→O”;二是T∧B′推不出“E→O”,即這個試驗失效,修改理論網絡中的其它理論即是前面提到常用策略二。如果這兩個策略都失效了,蒯因的第三個策略就是修改邏輯,例如我們上面所用的“否定后件”推理。
三、理論評價及選擇的實用主義
QUD論題及論題(1)極大地削弱了許多哲學家孜孜以求的判決試驗,涉及理論評價及選擇時,論題(1)表達的意思與下面一句話是等價的:邊界條件即經驗對整個場(指知識總體-引者)的決定是如此的不充分,以至于在根據任何單一的相反經驗要給哪些陳述以再評價的問題上有很大的選擇自由的。在邏輯意義上,選擇自由很大,“堅持什么真都行”,不同人可以從不同的“邏輯上不了解的理由”(迪昂語)出發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且他們都可以宣稱自己的判斷和選擇都是合理的(后面將會討論這個“合理性”概念)。如果匹配任何理論都可以為真,那么真在理論評價中就是一個虛幻且無用的概念,不能作為評價標準。普特南有一個價值和事實統一的合理性理論,這個理論提出“真理概念本身就其內容而言就依賴我們的合理的可接受標準,而這些合理的可接受標準則依賴于并預設了我們的價值。”用普特南的理論為蒯因學說做一個注腳,如果是合適的話,那么信念的真或合理的可接受標準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整體論提出了一種與傳統經驗論不同的科學運作方式,QUD論題則是它的一個必然結論,如果我們堅持整體論,我們就不能不接受QUD論題。作為一個描述性的論題,也許對科學規范認識論不具有太大的沖擊,但依附于它的論題(0)或規范的QUD論題(1)明確告訴我們:“任何理論不管主張什么都可以合理地認為它是真的,理論的評價與選擇主要依賴于主體的價值判斷。”[6]經驗對理論不充分決定性表明:我們有多種可辯護的理解世界的方式,今天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本來可以不是這樣的。這樣一來,科學中的規范認識論問題被取消,一切都是實用的結果。擴展開來,科學史是一部知識的進化史,今天我們繼承前人的成果,今天的成果又為后人繼承。那么當我們再次面對諸多科學理論(或者說是諸多都為真的理論)應該怎么辦呢、如何選擇評價呢?實用主義的答案是:凡屬實用的都是合理的、一切以方便為轉移。方不方便的話,就是要看能否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收益。方不方便就是歷史主義、科學社會學、相對主義、實用主義心目中合理性接受標準。在他們的理論中,常常出現六個實用關鍵詞:保守性、普遍性、簡單性、可反駁性、謙和性和精確性,這六個因素都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實用的實際上是心理的,它實際上排除了在候選者當中的任何合理性的選擇(或拒斥)準則。規范討論在邏輯上過不關,實用主義主觀性太強,在此背景下,認知問題成為一種可以繼續前進的可行道路,因為無論是規范還是心理都逃脫不了人的大腦結構。
作者:梁禮宏 單位:廣州市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