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藝術設計論文
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陳述性的低階知識需要與時俱進,需要增加思維互動和情感互動,升級為程序性、策略性高階知識;與之相依附的課堂教學也不能單一灌輸,需要改革,需要把“飯來張口”的教學改變為“主動覓食”的教學。要將承載學思結合、文理交融、教研融匯、教主于學的“專業”教育,置于高階思維的建構下,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和總結,思考和尋找出教育原初的正向目的,尋找出時發表展所需的良性基因和改革創新的動力。資料統計、調研分析發現,已有的教學改革主要集中于微觀細化,理論可操作性寬泛而欠具體;實證資料局限于特定地區,大多數資料呈現的是“改的不教,教的不改”,對于其改革的自覺行動及其內涵把握、價值性與功能性理解等僅僅停留在表面上,詮釋方面相對薄弱。從學科交叉、培養措施和校企“實踐聯盟”層面進行闡述,期待引發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思索,這正是本文研究的適切性和必要性。
一、學科交叉、交融“催生”高階思維
一個國家走向成熟的標志,就是有意識地培養和提升其國民高階思維能力。就國內而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普遍重視專業教育,重視專業的差別和細化,強調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灌輸。專業知識主宰傳統教學課堂,課堂僅僅是教師較為落后的專業知識的機械“喂食”和“倒水”過程,是基礎教育的“三會”(會讀、會寫、會算)到高等教育的“三掌握”(掌握概念、掌握理論、掌握方法)的教學克隆與復制。藝術設計專業的時代性和獨特性,及其審美功能、認識功能、化育功能等等,被知識主宰所置換與遮蔽。用所謂專業知識的一體化代替多元化,概念化代替實踐性和生動性,學生充當的僅僅是接力手和傳聲機。為專業而專業,表現專業、圖解專業,強調專業細化,成為主要目的和任務。這種學不兼容、分科而治的“細化”,違背藝術設計教育的本質,淡化其實際成長的基礎和發展規律,對它的向度把握和發展是弊多利少。選擇什么樣的培養路徑將會導致不同的人才培養結果?,F在的藝術設計教育模式基本是沿襲前蘇聯的人才培養方式,為專業而作注腳,限制了學生發展“自主尋譯知識的能力”。加之考學隊伍的空前“龐大”,從業者身份的“駁雜”,使得藝術設計的專業教學從灌輸模式向對話模式轉變,從封閉狀態向開放狀態轉變,從重視知識輕視實踐向知行合一轉變成為必然。
高階思維以問題求解、自我管理、注重獨立人格培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等為主要培養內容。其中,不僅交織著對教學改革、實施辦法的困惑與理解,更充滿著對高階思維價值的推進與“向度”把握的責任力行。它改變以往“常規”思維模式,糾正過分強調專業,而忽視個性化發展的傾向,因為寬廣的知識面,創造性的思維,良好的知識構建,獨立的思考、辨別、解決能力,“化人”的人格塑造,“專”“通”并重,“道”“器”并重②,“素質”與“專業”并重的“人化”覺醒與教養提升,相對其學術價值和事業成就,更能在歷史的時空中令人仰止。一直以來,人們只提倡創新,卻很少關注“多位一體”的高階思維能力培養,這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成為形式,參與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虛設。由于價值理性失衡,學生之獨立人格、追求精神、偉岸信仰受到影響和制約,“人為”和“為人”的做人教育在一定層面上被淡忘。由此,應根據育人的要旨和內涵,在高階思維的建構下,創造自由寬松環境,使其和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交叉融合,進而追求人性的普遍意義,承傳真善美,追求“這是什么、為什么這樣,這樣做會導致什么后果”。作為人格培養的終極教化,它是一元與多元的綜合體③,具有邏輯實證和人文非實證的特點,是“果真如此”和“果該如此”的追問回答。
二、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突破傳統智力理論的羈絆,以認知心理學的理論為研究基礎,以獨特視角看待問題,突破傳統思維模式的綜合能力;以社會和經驗為中心處理問題,整合不同觀念,形成創造性能力和運用學得的知識經驗處理事情的應用性能力,提出了具有思考、判斷、推理達到問題解決的理論。這啟示我們,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就是分析、綜合、創造性能力、應用性能力統攝性詮釋,能夠穿越歷史時空,在其專業培養中具有較大的文化共享性。中國處在一個現代化的過程之中,這是一個客觀現實,也是一個時代必須直面的問題。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在最大的范圍內實現學科交叉資源共享。通過視覺三元素圖形、文字、色彩的重疊對比、圖形同構、空間布局、視覺誘導等手法,使學生進一步熟知、理解、應用視覺設計的相關陳述性知識,掌握關于是什么、為什么和怎樣的“靜態性”知識,完成以創意思維為核心的如何“做”的“動態性”知識轉化,其訓練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圖形提煉。圖形在載體上主要是通過高度明快、形式簡潔的幾何線條和幾何符號等,反映事物各類特征和變化規律,以直觀、快捷地傳播有效信息。在有限的時間內,匯聚、引導人們的視線,聚集畫面的層層漣漪,形成張力,加深關注度。它的物化形態是經過分析、評價、吸收和創新后的一種“同構”表現,舍棄了物象表面的不重要形態,以凝練的現代感、形式感、真實感和自由裝飾感的“幾何化”形式,沖擊人們的視野,最終詮釋物形的本質特征。
字體創意。文字作為視覺傳達語言的重要符號元素之一,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它是一種人類約定構建、識別和傳遞的視覺化符號,以情趣、態勢、考量、記趣等訊息為核心構建而成。加之其骨架、結構和輪廓又是一門式樣獨特的線條洗練“藝術”,其視覺圖案的透疊、夸張、曲帶、變異、發射、填充、透視、斷置、變形、共形、視幻、漸變、反轉、歪視、共線等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字體創意。文字創意是指將設計的內涵信息訴諸文字,主要利用音、形、意,表現出視覺圖形,在編排格式上簡潔、緊湊、直截了當,體現出文字創意“質”的力量和個性特征。
色彩定位。色彩是一種容易被接受的視覺語言,具有很強的寬泛價值。“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它與造型天然有機結合在一起,傳達一定的屬性特點。“色彩就是個性”、“色彩就是思想”。它作為視覺主體內核的重要部分,展開與收攏能夠表現出獨特的審美韻致④,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調整和改變人們的情感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決定其作品成敗的關鍵,成為劃分過去與現在,通向“終極”的一把鑰匙。光的物理規律被人們認知和掌握后,加上人們的視覺心理取向和體悟,就能運用色相的物化來印證,如曠達的“勁健”紅,洗練的“昌吉”黃,以及蘊含秀麗和自然的“橄欖”綠等,無一不道出色彩的“生命”張力。適時地引導學生運用色彩的對比與肌理、調和與構成、材料與明暗、方向與破規、均衡與對稱、單純與單一、變異與漸變、比例與節奏,濃淡與枯潤,輕重與均和等方法與規律構思畫面的意趣,能夠彰顯個性形象,強化感知力度,完成構圖主題的表達。
三、校企“實踐聯盟”助推高階思維的提升
校企“實踐聯盟”是“以服務生活為宗旨,以創新求實為導向”,克服傳統重理論而輕實踐的教育式樣,而尋求、拓辟的一條客觀路徑。它適應當前社會高速發展的需求,直面社會、直面市場、實現社會對接、培養新的后備力量,最終提升認知水平和綜合素質。同時,有針對性地訓練和培養出一線實用型人才,目的是讓學生的專業所學與企業的實踐實現有機結合,讓專業知識通過企業中的設備、流程得到有效驗證。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校企合作,就是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探索出來的既實際又行之有效的途徑。以適切性和必要性為主要特征的校企“實踐聯盟”模式提升創新型人才的質量,以社會為中心,重視實踐和科研意識的培養。因此,加強校企“實踐聯盟”投入和實踐效率,成為極為緊迫和必要的研究課題。大量調研分析發現,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觀研究和理論研究,且研究內容寬泛而欠具體;微觀研究僅局限于某個方面,實證研究只局限于特定地區。校企“實踐聯盟”突破的重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實踐對象上說,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以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實踐為研究對象,具有針對性。從研究內容角度而言,重點研究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所學與實際對接的路徑和方式,重點突出。從研究方法角度而言,以藝術設計專業調查發現的問題為研究突破口,而不是以研究假設和對假設的論證為研究思路,進行分層抽樣和系統整理,采用實證研究法方法得當。從研究目標上說,校企“實踐聯盟”最終在實踐的視角之下擬構建一個與時代特征相符,體現市場發展要求,為探討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方式、教學目標、學習方法和評介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性文本,也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和評估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校企“實踐聯盟”為高階思維所提倡的專業教育創新提供了具體實施內容,提供了良好實踐鍛煉機會,使其知識結構趨于合理化。校企“實踐聯盟”是專業知識驗證的必要條件,是建立在了解、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的基礎之上,主旨在于為日后職業生涯打基礎、做鋪墊,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⑤。此外,強調理工結合、文理互補的多元知識構建,揚長避短,開闊視野,跨學科,整合專業所學,活躍其思維,激發其靈感,啟發其潛質,糾正和避免狹隘思維的形成。
“筆墨當隨時代”,定于一尊,拘于一律的低階靜態思維需要提升;強調策略,講求合作的高階動態思維需要激勵。時下,國內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仍然處于市場調節下的初級階段,學科體制不夠成熟。高階思維培養提供了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意靈感的源泉。它的本質和核心就是挖掘每個個體的潛質,激發每個個體的本善,提升每個個體的綜合能力。它不僅僅局限于本專業教育所提供的職業操守和訓練,而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積極姿態投入到專業課堂的革新中,從“靜態”轉向“動態”,肯定問題求解中的能力提升,肯定創新思維中的智能挖掘,肯定高階思維的向度拓辟,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文化品質。
本文作者:劉賁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