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聲樂教育論文
一、聲樂的美學與聲樂教學中的審美價值
在聲樂的教學中聲樂的審美價值如何得到實現呢?聲樂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在教學過程中,以聲樂作品為內容,以聲樂實踐為主要途徑,不斷提高受教育者聲樂審美與創造能力。聲樂教育教學應堅持審美教育作為指導思想,即將其實踐本身視為實現審美價值教育的方式、手段。優秀的演唱者在具備完整高超的演唱技法基礎上,還要理解作品、分析作品,了解作品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形成過程等等,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表演時才能達到完美詮釋作品的高度。歌唱還是二度創作,聲樂作品是較為固定的,而由于演唱者的不同而產生細微卻又顯著的差異性,聲樂是需要用聲音來傳情達意的,而聲樂作品是演唱者表達內心情感的媒介。提升學生的審美修養,要求師生對作品的思想內核和情感體驗進行非常深刻和準確的理解和把握,這非常關鍵。真正的聲樂美到底從何而來,這是需要教師在教授歌唱技巧、傳達作品風度氣質同時進行耳濡目染式的熏陶。教學的過程更是審美價值的體驗,聲樂的審美價值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獲得美的感受、美的表現、美的創造等審美價值,必須加強聲樂教育即美育的觀念,把這種觀念貫徹到聲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在審美的同時鞏固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進一步增強審美感知,二者循環往復,相互促進,真正實現音樂教育的目的。
二、鋼琴演奏的美學
聲樂教學中的鋼琴伴奏對歌唱聲部具有其他樂器不可比擬的烘托和渲染能力,在構建場景、鋪陳氛圍、描摹形象、與歌唱者互為補充等方面發揮復雜而重要的作用。鋼琴伴奏除了扮演引導歌唱者把握音準與節奏的基本角色外,還可以通過復雜的和聲和織體來展示情景意境,將聽眾帶入特定的音樂環境,甚至能幫助歌唱者加深對音樂作品所蘊含的美感的認識。正因為作曲家對音樂可以塑造和表達的美有孜孜不倦甚至瘋狂地追求,才有了如此繁多的藝術作品呈現出來,通過藝術家的不懈努力和創新,鋼琴伴奏才能夠表現出如此鮮明和生動的音樂形象,鋼琴伴奏也表現的如此充滿藝術魅力和生機。聲樂與鋼琴伴奏的審美價值還來自于藝術上的對比性。無論從結構上、調性上,還是從音色、和聲、織體方面,演唱與鋼琴伴奏之間都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這種強烈的對比,卻又在共同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創作過程中融為一爐。在結合體中的對比性,豐富了音樂本身,從音樂的色調和表現力上,從相互依存與結合的角度上完美結合,更好體現了作品的藝術特點,提升了音樂美的品質。在聲樂表演的情感發揮方面,鋼琴伴奏也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通過人聲來抒發內心情感時聲樂的基本存在方式,鋼琴伴奏也同樣可以“唱”出感情,鋼琴伴奏的歌唱性的意識和能力對聲樂的情感表達頗為有益,使作品的抒情效果強烈放大。
鋼琴伴奏下的聲樂表演不是單純性的音樂表演藝術,其綜合性的特點也是使其成為現代聲樂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原因之一。其美學追求要求作品的準備、演繹過程中,歌唱者和鋼琴伴奏者能夠協調配合,建立共同的審美認識,才能豐富歌曲的藝術表現,展現歌曲的整體音樂之美。鋼琴演奏中,對音樂表現的尺度把握也是一條所有參與者艱難求索、不斷積累和凝練的道路,在筆者來看這更是一條對音樂美學本質的追求之路。在理論層面思考音樂美的哲學、美學命題同時,在音樂實踐中我們在不停追尋著音樂美的內在規律,觀察和捕捉著認為可以把握的美的尺度。在鋼琴伴奏中也一樣需要有絕對的量的積累,才能逐漸形成對音樂非常好的尺度把握,在“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思考和錘煉之后,在與不同的作品和演唱者之間大量磨合之后,找尋對鋼琴伴奏的審美價值那“驀然回首”的領悟和飛躍。就是說,在鋼琴伴奏的藝術追求中,必須在量上通過對作品的積累、專業技法的掌握、相關知識的涉獵、藝術視野的拓寬之后,才能對音樂藝術的取舍做出更理性的和更合乎美學本質的選擇。更不必說,在現代社會必須注重意識層面的提高與修養才能豐富鋼琴伴奏的二度創作,進而使那些經典作品煥發新的生命了。
三、在聲樂教育中聲樂演唱與鋼琴伴奏的關系
歌唱的藝術與演奏的藝術之間具有對立統一性,這是正確處理鋼琴伴奏與聲樂演唱的關系的前提。林耀基先生曾經將鋼琴伴奏與演唱之間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歌聲在鋼琴伴奏的承載之上。所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是聲樂演唱與鋼琴伴奏之間最易被接受的比喻了,也是鋼琴伴奏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的最易被接受的理解了。聲樂演唱與鋼琴演奏由于其不同的發聲體和技法等作為相對獨立的專業方向,但又由于其表達作品的完美性而逐漸成為表演藝術的特殊而獨立的現象。很多藝術院校賦予了聲樂演唱中的鋼琴伴奏以聲樂藝術指導的新定義,這與水與舟的理解層面而言,無疑是又進了一步,鋼琴伴奏成為統領和指揮,對藝術美的整體把握的責任更多更重了,反過來說,對伴奏者的要求也更高更深了。無論是什么樣的觀點,聲樂伴奏與聲樂演唱之間不可分割是共識,兩個有機部分不能割裂開來看待,只有相互之間的完美融合才能使音樂作品得到完美展現。
在統一的思想和藝術追求上,鋼琴演奏展示著它的音符。聲樂展示著它的歌詞和音樂,雙方共同努力,默契配合,呈現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狀態,這是所有人都在找尋,并力圖追求極致的和諧之美。四、以多種方式提升音樂教育審美價值鋼琴伴奏下的聲樂教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當然也是審美教育的一種,我們站在美學的高度去審視二者,有助于更好地發揮它的美育功能。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將探求音樂中的美作為己任,把這種對美的追求傳遞給學生。僅就鋼琴伴奏與聲樂表演的關系上講,在面對較為固定的音樂作品或表演環境的前提下,如何在舞臺表演中取得各自藝術表現均衡外,更需要達成表演觀念上的統一,這并不只對默契的配合而言,更不僅僅只是對作品的詮釋而言,而是對作品的審美的高度統一才能企及的。在實踐中,從鋼琴伴奏者的角度出發,要求鋼琴伴奏者立于藝術指導的高度帶領合作雙方把握音樂內在規律,充分表現音樂作品的意識已較為普遍,但由于理論層面思考并不充分和到位,這種意識還不能真正被合作雙方所接受,鋼琴伴奏的聲樂藝術指導作用,鋼琴伴奏的獨特藝術魅力還不能被發揮到極限。
鋼琴伴奏者被要求獲得“歌唱性思維”,切身從演唱者的角度出發,掌握基本的聲樂理論和技法,從心理上盡量默契地配合演唱者,并要在演奏過程中,嘗試轉換思維和創新方法,以不同的手段表現原作,追求演繹和創造。一句話,充分運用“歌唱性思維”來指導自己鋼琴伴奏的彈奏,藝術對伴奏家的修養和水準要求日益增高。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不同作品的藝術風格和處理方法,教授鋼琴伴奏中的“不變與變”;還要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幫助他們領悟和正確對待鋼琴伴奏的方式方法,這樣才能在他們增進音樂技巧的同時,培養其綜合素質。音樂教育要以音樂的審美品質為基礎和前提。在教學實踐中還要重視文化修養這一重要因素,它與音樂作品欣賞直接相關,還可以幫助人觸類旁通地引申至全部音樂藝術空間。對文化修養的提升,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欣賞和揭示音樂蘊含的美。
四、結語
音樂欣賞是專屬人類的精神產品,是在社會生活的基礎上產生的,反過來反映著人類社會。無論創造、演奏還是欣賞音樂,都促使人們對人類社會進行積極地感知與思索,這是人與音樂之間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的過程,這是音樂美學研究的社會意義。美學單純作為哲學的概念研究范疇之內研究似乎略顯深奧和干澀,但在音樂教育領域內研究美學和審美價值時,比如在對聲樂和鋼琴伴奏這個現象進行考量時,卻顯得十分具有趣味性和實踐性。當音樂參與的主體逐漸以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音樂審美思維來指導自身的音樂行為,美自然從中滲透,經過對這種活動的規律大量的總結和概括,才有可能完善音樂美學理論系統。
本文作者:李勝華、李麗 單位:河北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石家莊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