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人事管理論文
一、農村社會力量辦學“任人以親”在學校舉辦初期有其積極意義
便于管理者知人善任,還因是親人朋友,辦學者對于教職員工已有深入地了解,人盡其才,合理分工,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由于辦學經費拮據,也為了方便管理,社會力量辦學一般都是盡可能簡化機構設置,一人肩負多重職責是常有的事。因為大家都是“親”“熟”關系,兼管代勞而較少怨言。在這次調研中,我們也看到了這方面成功的范例。學校的教職工大多是開辦者的親戚朋友,特別是后勤管理崗位上由他們把關。學校在重重困境中突出重圍不斷發展壯大,離不開他們不計得失、齊心協力的奮斗。
二、農村社會力量辦學“任人以親”的消極影響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學校實力的不斷增強,社會、家庭對學校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必然會對民辦學校的用人標準和人事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學校各項職能機構逐步建立健全,部門分工越來越精細化,對人才的需求就越趨向于專業化。建校初期那批“親人朋友”隊伍作為“開校功臣”,因為是“功臣”,他們極容易成為居功自恃、盲目排外的元老保守派。不是所有“功臣”的業務素質都能趕上教育事業發展的步伐。作為辦學者又常因人情的羈絆而掄不起裁撤平庸之輩的大刀闊斧,新鮮血液不能補充到學校體內,由“親人朋友”組成的元老們一起營造的封閉圈子成為學校開拓創新的鎖鏈,進而成為學校科學管理和發展壯大進程中的絆腳石。
三、學校教育的發展呼喚現代化的人事管理
1.不論親疏,任人唯賢
“任人唯賢”是農村民辦中小學人事管理的必然選擇。我們不能說“任人以親”中的“親”就一定都是庸碌之輩,也不能說所有的“親”都符合教育教學崗位的要求。在既成現實的“任人以親”的人事現狀與學校日益壯大后的高、精、專的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沖突明顯,如何才能統籌兼顧?任人唯賢才是唯一的出路。企業用人的方式或許能給我們以啟示:“按需設崗”,如果學校創立之初的元老們符合學校發展所需崗位的要求,學校管理者“任人以親”未嘗不可,甚至還多了一份親情的保障。如果元老們已跟不上教育發展的步伐,學校管理者則應割舍親情之念,大膽地裁冗舉賢,不能勝任教學一線工作的盡量調整到后勤服務崗位。如在后勤服務崗位上仍不能盡職盡責的,應該給予優待并清退出學校。
2.加強管理,建立富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
合理、公平的薪酬體系有助于吸引人才、穩定人才。薪酬包含了員工的基本工資、獎金或獎勵、福利等多種形式的報酬。基本工資是薪酬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崗位性質、任職者的工作能力等因素來決定;獎金是對超額勞動或者高績效工作的一種貨幣形式的補充性勞動報酬;福利相對于基本工資、獎金而言,具有全員性、穩定性、能夠培養員工的歸屬感等優點。民辦學校可以通過提供培訓提升、有薪假期、免費旅游等福利措施來提高教師對學校的依賴感、忠誠度,從而達到吸引、穩定人才的目的。民辦學校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引進所需的人才,優化人才結構。
3.合理流動,完全實行教師職位聘任制
民辦學校是辦學者利用自有資金投資興辦,具有高度的管理自主性,對學校教職工的管理應該推行完全的聘任制。校方與教師通過簽訂勞動合同確定聘任關系,雙方在合同期滿以后,如果對對方的管理或者工作不滿意,就可以解除勞動關系。這種靈活的用人機制有利于激發教師的潛力,學校可以淘汰一些不合格的教師,為學校輸入新鮮的血液;同時對民辦學校管理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保證了學校管理中的政令暢通。民辦學校通過建立目標責任制、崗位責任制,強化考核,使教師的報酬與崗位責任、工作業績和貢獻直接掛鉤,有效地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四、總結
辦學是一項公益事業,它既是個體的企業行為,也是全社會乃至全人類的偉大工程,學校管理者只有“任人以賢”,堅持不懈地與私情斗,與個人的功名之心斗,才能真正張開雙臂,熱忱歡迎社會各界的參與和支持,招納任用一切有志于教育事業的人才,群策群力,同舟共濟,徹底走出“任人以親”的誤區,把農村民辦中小學教育不斷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肖立有 宋斌 單位:貴州省盤縣大山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