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城市化進程,轉移農村人口,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途徑
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還很低,與現實不相適應21世紀中葉,我國人口將達到15億峰值。為了實現城市化,必須設法將至少10億農村人口轉入城市。依靠現有的城市是遠遠不能解決問題的。現實情況是,我國的城市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包括大城市也還是太少了。我國的城市規劃不是太大了,而是還不夠大。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需要更多、更大的城市。中國應當是世界上大中小城市最多的國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10億多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實現國家的城市化。把農村人口裝進小城鎮,不是城市化,不是真正改變農民身份,不是我們的目標。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只有當城市人口占70%~80%的時候,才算實現城市化。在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里,沒有二三十個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沒有二三百個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就無法把10億多的農村人口轉移出來,就實現不了真正的城市化。減少農村人口,加快城市化進程,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途徑。城市化關系到中華未來的前途命運,關系到中華民族作為人類一部分未來的自身品質和生存質量。
二、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1、拓展綠色食品生產開發規模,塑造“綠色經濟”形象,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現實選擇。綠色食品即按照標準化生產加工的,經專業部門認定并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商標的,無公害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要加強綠色食品龍頭企業建設,盡快建立一批綠色食品龍頭企業,擴大精深產品比重,逐步實現綠色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油料作物、園藝作物以及肉蛋奶產品、土特產品的多樣化和系列化。要加強綠色食品市場體系建設,針對國內外需求制定不同的營銷戰略,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勇于進入國際市場參加競爭,使我國的農產品在國外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要加強綠色食品法制建設,把綠色食品生產、經營和管理納入法制軌道。
2、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所在。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提出建設完善農業種養業良種、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信息和農產品市場、動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等“七大體系”,其目的就是著眼于解決制約農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七大體系”不僅是在整體上提升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強力措施,同時也為建設新農村、在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提供了保證。因為,發展現代農業要以優質的原生產作為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先決條件,而這一前提條件的要素就包括:通過組織實施農作物種子工程、蓄禽良種工程和水產良種工程,加強良種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進而構建政府扶持與市場推進互動的種養業良好體系;通過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工程、現代農業示范工程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扶持優勢科研單位提高創新能力,進而構建農業科技基礎實習、創新能力和轉化效率的高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通過組織實施植物保護工程、動物保護工程、水生動植物保護工程,建設和完善植物疫病蟲害監測預警、預防控制、快速撲滅能力和農產品衛生安全監控能力的支票物保護體系;通過組織實施農業標準化系統工程加強農產品監測、檢測、認證和監督系統與設施建設,進而建構完全符合國際標準生產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通過組織實施“金農”工程和農業遙感監測工程開發整合信息資源,完善信息服務網絡,進而建構發燕尾服農產品新型流通方式、提高農產品營銷服務水平的農產市場信息體系;通過組織實施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農村沼氣工程、沃土工程、農業生物資源安全保護與利用工程、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工程加強農業資源與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體系;通過組織實施基層農業實用技術推廣服務網絡工程、國家級漁港工程和農業執法服務基礎設施工程突出公益性技術服務和農業綜合執法,進而建構圍繞多形式、多樣化、多層次和公正、規范、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
作者:王金寶 單位:黑龍江省北安市海星鎮人民政府經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