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通識教育論文
一、河南省高校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高校通識教育的教學方式不全面
美國大多數高校通識教育的教學方式一般采用研究課、講授課、實驗課、討論課、獨立學習、教師個別指導與研討等多種方式相結合進行,方式豐富且較為靈活,很多高校都會結合自身歷史和現狀特點選擇能夠彰顯自己的特色的教學方式,這類課程中多有實踐課和實驗課,較易引起學生興趣。然而在河南省內的絕大多數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教授方式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有:首先,以已有知識的固定傳授為主要的教學目標,教學評估也主要是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核。其次,以教材和教師為基準。多數教學是按教材內容照本宣科,而且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教授方式上完全以自己為中心,學生在課堂上有疑問而主動提問的情況很少,開展專題討論的時間和機會基本沒有,更不會出現提出不同的見解反駁教師情況。最后,教學方法以課堂知識講授為主。現階段省內高校的主要教學方式依然是課堂講授,調查研究、討論、自學、實驗、實踐活動等方式都處于輔助地位。
(二)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
省內各大高校設置的通識教育課程基本上都是從學校專業設置、教師的專業特長和相應師資力量的角度出發,基本上不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期望,這就導致學生對有些課程不感興趣,也導致學生選擇這些課程的動機可能是課程簡單易通過、易拿到學分和高分。河南省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主要以體育、人文、外語、馬列和思想德育、藝術、計算機等為主,通識教育課程中馬列和思想德育課程等必修課程過多,素質拓展類的課程所占比例偏小,且大多數高校素質拓展類課程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以興趣為特色的課程選擇性差,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體發展需求,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高校通識教育的課程管理尚不完善
美國的高校在選課方面基本上以學生的主體性為基本原則,一般只規定學生在幾大類課程中自由選擇,而對于自身所學專業的相關通識課程可免修,這就保證了學生選課的高效。而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實施還不成熟,且發展程度參差不齊。河南省的高等教育現狀處于國內中等偏下水平,高等院校的課程管理水平缺乏科學性。大多數高校對學生設置的必修科目占的比重過大,學生缺乏自主選擇性。在公共選修課中,缺乏特色課程的開設,導致學生認為選哪門課程所收獲的成果相差不大,從而會選擇比較容易獲得學分或高分的課程,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塑造和發展。
(四)高校通識教育缺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的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缺乏是目前國內高校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這一問題在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資源不發達的情況下更加明顯,其主要表現是:第一,課堂上不鼓勵學生提問,沒有知識討論的氛圍,簡單地以分數評價個人能力,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求同從眾,對求異創新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第三,考試方法和考試內容仍要求學生死讀書本,死記硬背,不能達到知識活用和創新的目的;第四,教學方法死板匱乏,多年來的“填鴨式”的教學現象基本沒有改變;第五,教學模式單一化,阻礙了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人才的培養;第六,知識面窄,學生缺乏實踐創新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應對外界挑戰的能力較差,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第七,教學觀念落后,不利于學生學習自主性和能動性的發揮。
(五)高校通識教育師資力量仍然薄弱
河南省高校從事通識教育的教師人數少,且整體水平較低,主要體現為:很多教師長期受到專業教育的影響,本身就不具備通識的精神和能力;高校內真正理解和支持通識教育的教師并不多,年輕而閱歷淺的老師和德高望重且研究成果顯著的教授大多數不愿承擔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更嚴重的是由于某些學科缺乏師資,只能因人設課甚至導致部分課程缺失,從而嚴重影響通識教育的整體效果。
二、高校通識教育實施對策與建議
(一)轉變通識教育的理念
目前河南省農業基礎已基本穩固,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市場經濟本身具有很強的市場導向性,在這種導向的影響下,人們的教育理念也會根據社會導向而變化,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在現實社會利益中,人們還沒有充分理解和貫徹通識教育核心理念,這是導致我省通識教育不能順利健康發展的一個基本因素。因此,政府部門、教師、學生,乃至家長樹立正確的通識教育理念是至關重要的。
(二)設置完善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首先要明確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目標。高校課程設置是一項極其復雜繁瑣的工程,尤其是在河南省專業教育盛行的模式下,進行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更具困難。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應以學生的充分、自由和全面發展為主旨,體現綜合性和優越性。在設置的課程中既要重視知識縱向的進展又要重視各學科知識之間的有機結合和綜合應用,既要重視知識的結構完整又要重視知識發展更新的歷史沿革,既要重視學生科學知識的獲得又要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其次要完善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根據前文對“通識”所包含內容的理解,高校設置的通識教育課程應包括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三個方面。一是社會科學領域的課程設置,其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科學素養,使其具備基本的社會生存和學習能力;二是自然科學領域的課程設置,其目標在于向學生傳授自然生態及科學發展的基礎理論知識,使學生對此領域有一定的認知,進而激發他們對該學科的研究興趣;三是人文知識領域的設置,其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及藝術素養。
(三)變革通識教育的傳統教學方式
通識教育的教學方式本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而從河南省內高等院校的現狀來看,教學方式仍然是以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這是一種“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也是傳統上所說的“填鴨式”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的確可以讓學生很好地“記住”理論知識,但是不能達到很好地靈活貫通運用的效果,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如果要在全省的高等院校中有效地實施通識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勢在必行。首先應提倡啟發式教學,從素質、能力、知識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培養,使學生養成“活到老,學到老”的求知習慣。其次還應充分借助信息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等手段及時、準確地了解國內國際時事與形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處理現實問題。最后,應邀請行業知名專家進行講座的方式傳授學習方法和學習經驗,鼓勵學生積極組織、參加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實際上,通識教育的實施,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究精神和綜合素質。因此,高校應該組織教師改變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發表意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獨立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獨立自主地收集信息、制訂方案、解決問題。
(四)完善通識教育的課程管理
河南省省內高校,包括綜合性的鄭州大學,都沒有專門管理通識教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獨立機構,通識教育與通識課程的管理處于松散、雜亂的狀態。為更好地實施通識教育課程管理,建議學校成立“通識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通識教育中心”等專門的管理機構,負責規劃、起草、實際執行、協調聯絡以及負責推動、審評、評價全校通識教育等事宜。另外,通識教育的課程從開發、設計到具體的實施以及課程評價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保障;而且和專業教育相比通識教育并不能像專業教育那樣在短時間內有較明顯的效果或效益。因此,建議省內各高等院校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一套相關的資金支持規則制度,為通識教育的實施提供較為充足的資金保障。河南高等教育的現實情況是比較注重專業教育,對于通識教育的資金保障,則需增加教育投入,并建立各項資金支持制度,以保障資金來源的充足和資金使用的合理。
(五)運用科學的教育評價
對于通識教育的評價,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變革評價的內容。舍棄以知識的獲得為對象的片面的評價,評價內容不局限在學生個體本身,而應當進行綜合的、完整的教育評價。與教育相關的一切,如教育的內容、目標、手段、課程、結果,甚至評價本身,都應該納入到教育評價的范疇。不僅要有能夠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指標,也要有能反映學生在學習中的精神狀況的指標,還要有反映大學生自身的價值、態度、行為和認知方式變化狀況的指標。二是變革評價的過程。教育評價應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為目的,這就決定了評價過程的綜合性和復雜性。學生的成長是多方位、全過程的,因此評價的過程也應當是多角度、全程性的。三是變革評價的方式。現實中單一的總結性評價已經無法評判發展中的具有個性的學生個體,評價方式的靈活多樣化成為通識教育評價的必然趨勢。大學生素質的培養是生成性的、長期的過程,評價體系也要以此為基礎,有效、及時地捕捉其成長狀態,同時評價其在不同階段的水平,做出總結性的評價。
(六)加強通識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針對通識教育師資不足的問題,甘陽教授提出了“助教制度”的方法,“助教制度”鼓勵在讀研究生來擔任本科生通識教育課程的助教,協助教師完成該課程。這一制度不僅可以加強本科生通識教育的實現,而且其本身也是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的一種重要手段,國外大學也普遍采取此種手段。我國近年來研究生數量急劇增加,但碩士生和博士生基本上都不參與本科教學工作。如果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要求所有的在讀研究生都必須承擔相應工作量的本科教學(包括本科專業課和通識課)任務,這樣既有利于他們今后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也有利于本科通識教育的有效實施。
三、結語
通識教育是既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教育實踐。它關注的是作為“整全”的人的發展。但由于在歷史上受蘇聯影響甚重,河南省各大高校在研究和開展高校通識教育時專注于“專家”的培養,對通識教育不夠重視,這種現狀與當代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與人才的培養機制是相悖的。當前,高校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正逐漸被高校教師和學生家長所接受,省內也有很多高校已經開始對本科通識教育進行研究、實驗、摸索和嘗試。因此,積極有效地推進通識教育的實施,盡管非常棘手,卻具有很強的現實實踐意義。
作者:李玲 單位:新鄉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