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健康教育論文
一、規范化健康教育管理
1.規范化健康教育形式
①規范性培訓:由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護士長對責任護士、責任組長統一培訓,保證健康教育實施的規范化;
②專題講座:每周1次的專題講座,專門指定1名醫師主講,病人、病人家屬及責任護士參加,詳細介紹肩痛的發生機制、預防措施及康復知識;
③集體討論:授課后共同討論,提出肩痛可能發生的時機及預防措施;
④健康教育宣傳欄:科室統一制作健康宣傳欄,宣傳肩痛的預防知識;
⑤健康教育單張:制作文字簡潔、圖文并茂、設計美觀的宣傳單張,易于病人理解和記憶;
⑥可視化健康教育:每周六、日下午15:00~16:00播放視頻宣教資料,包括良肢位、支具的佩戴方法、康復體操等;
⑦出院健康教育:出院前指導病人及主要照料者居家自我護理及患肩的保護。
2.規范化健康教育內容
①良肢位保持:包括仰臥位、患側在下方的側臥位、患側在上方的側臥位、床上坐位和輪椅坐位,各種體位之間轉換時的方法,特別是患肩的保護;
②支具的佩戴:病人上肢處于軟癱期時,在坐位及站立位時應正確使用上臂吊帶和肩吊帶,待肩胛提肌等力量恢復時即停止使用,同時避免長期懸吊可能會造成肩關節內收內旋畸形及前臂的屈肌痙攣;
③康復體操:Bobath握手上舉或患肢內旋位上舉、無痛范圍內前后擺動、聳肩,坐位推滾筒、毛巾、球等,用健手握患手做握手動作,或患手握放木棒訓練,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由康復護士作患肢各關節的全范圍內活動,使關節囊、關節周圍的肌腱充分伸展,用力由小到大,然后對肌肉進行按摩;
④患肢的保護:在日常護理時應特別注意,在扶抱病人時應避免直接牽拉患肢,在轉移動作時注意患肢的安全,并加強對于病人主要照顧者的培訓;
⑤關節擠壓技術:病人坐位,患側肘關節伸展,腕關節背屈,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側,軀體向患側傾斜達到患側負重以使得肩、肘、腕關節在縱軸上進行自身的負重擠壓;
⑥心理護理:消除病人恐懼心理,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疾病,爭取家人的理解和配合,在心理上給予支持并積極督促病人的康復訓練。
3.評價方法
入組病人在入院時、治療結束第1個月末、出院(第3個月末)、出院第6個月末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Fugle-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評估病人肩痛程度及上肢功能。康復評定由同一康復醫師及康復護士共同對病人進行評定。評定采用單盲法。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40例病人治療后1個月末、3個月、6個月與治療前比較VAS評分和Fugle-Meyer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和3個月、6個月比較VA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與6個月Fugle-Meyer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我國50歲以上腦卒中者占腦卒中病人總數的79.5%~86.1%,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腦卒中年發病率為(80~120)/10萬人口;每年新發病例大于200萬;我國每年用于腦卒中的治療費用約為120億元。肩痛作為腦卒中的常見并發癥嚴重影響病人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并且大大提高了治療費用。肩關節在全身各關節中活動范圍最大、最靈活,屬于最不穩固的球窩型結構。Ratnasabapathy等對在院1761例卒中者進行調查研究,1周內肩痛的發生率為17%,1個月內為20%,6個月內為23%,肩關節疼痛直接影響病人上肢運動功能的恢復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嚴重影響病人生存質量。而良好的肩功能是偏癱病人成功轉移、保持平衡、恢復日常生活活動及有效的上肢功能的先決條件。所以腦卒中病人偏癱側肩痛是康復治療中不容忽視的癥狀。
健康教育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腦卒中病人住院期間,在接受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由康復護士實施規范化的健康教育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病人的康復意識和遵醫行為。腦卒中病人,不僅需要醫院內康復,更需要終身康復。腦卒中肩痛的發生、發展與病人及照顧者對于康復的認識的缺如和不良照顧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規范化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幫助卒中病人及照顧者對于患肩保護知識的建立,而達到降低卒中病人肩痛發生率,或使肩痛得到一定程度緩解的目的。
規范化健康教育為病人及照顧者提供自我康復及家庭康復的基本方法,從而降低醫療成本的投入。本研究通過對腦卒中偏癱肩痛病人入院治療前后和出院3個月、6個月的隨訪觀察認為,腦卒中肩痛病人康復治療可以改善或緩解肩痛發生,但長期療效的保證需要對病人及照顧者進行規范化健康教育,只有讓病人及照顧者正確認識疾病,并能夠積極主動預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呂慧頤 周衛紅 楊萍 武俊英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