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素質教育論文
人文素質教育是心靈上的溝通交流,是高校學生和古人和今人的精神對話和交流。它將人生價值、人生信仰及意義、人生抱負和理念、希望和理想傳授給高校學生,幫助高校學生擴大人生感悟視野,磨練人生意志,逐步完善學生的自身人格素質。
一、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相關作用
1、幫助學生調節個人情感,健全人格情感在今天的生活中,由于家庭結構逐漸簡單化,學生的情感世界變得越來越脆弱,根本經不起一點挫折。一些學生當面對困難時,就會一蹶不振,死氣沉沉,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有的學生妒忌同學的成績,就懷疑老師偏心,做出過激的行為。諸如以上問題,在生活中時常出現。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而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人生的教科書,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充實人生的閱歷,凝練學生思想感情,使得學生心靈純潔化。通過進行人文教育,學生可以在面對順境或者逆境時候,能夠理智、正確豁達、樂觀的面對現實。總之,文學作品可以正確的引導學生的負面情感,進而健全學生健康的心理品格。
2、提高學生的鑒賞品位,幫助學生形成高雅的氣質,進而體會生活的豐富多彩在對學生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培養過程中,也是個人特有氣質的形成過程。而欣賞文學作品是提高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在閱讀層面上,現在的高校學生確實令人擔憂。在校園中,學生往往青睞武俠類、言情類的庸俗小說,有的甚至閱讀以下漫畫書、連環畫等水平較低的書籍。很少有人關注文學著作。對于這種閱讀情況,語言文學課程的引導是十分有必要的。因為中外名著可以幫助學生提升生命的層次,引導學生走進一種心靈、藝術和道德的境界,達到文化教育的最高理想。否則,只有科技,也會被低級的文化藝術所污染,甚至會變得粗鄙、膚淺、庸俗,沒有一點責任意識,這將會成為教育的最大悲劇。
二、加強人文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運用的有效措施
1、提高老師的人文精神底蘊不僅學生應該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同樣老師也應該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蘊。高校語文本身不一定能天然的散發人文的光彩,但是其中的人文內涵是需要老師去用心體會的。首先,老師應該培養自己的人文意識和責任,不應該只看到知識的傳授,感念的講解,而應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傳播,在人文教育中體現“樹人“的思想。其次,老師在教課時,應積極結合現實生活,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保證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內涵。最后,不管是學術還是育人,老師都得道德高尚、情操優美,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一位優秀的老師,可以有效的開發學生的內在自主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進而引導學生正確面對人生。老師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成長。此外,優秀的老師,學生可以從其身上學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嚴謹的學習態度,這些都會使得學生受益一生。
2、采用以人文本的方法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以人為本是人文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應該處于平等的地位,并以平等的態度將自身理解的內容和想法傳授給學生,作為學生理解知識的一種參考,并非是永遠不變的標準。人文素質教育應貼近生活,緊跟時代。由于現階段高校學生開始了與社會的接觸,在各個方面都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愿意凸顯自身的獨特性。所以,老師要逐漸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歷和所知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和特點。在此前提下,老師也要發揮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文化感染并熏陶學生,最終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
3、改革創新教學手段高校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開拓一條新的人文素質教育的道路。鼓勵老師在網絡上發表一些建設性的評論,引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時代在發展,所以人文素質教育也需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堅持走在現代文化創作的前沿各大高校應充分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調動課堂教學的活躍氛圍,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總結
總而言之,各大高校在進行人文素質文化教育時,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立足教材,結合各種現代化教育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人生品位,開發學生的自身創造能力,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和方法,綜合提高自身素質,成為全面性人才。
作者:李秀萍 單位:包頭鋼鐵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