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必然性及具體表現方式
(一)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必然性在現代社會的市場經濟進程中,農村地區的經濟并沒有因為市場自由機會的提供,得到經濟的快速發展,反而是在城市與農村的經濟發展比較中,落到了后面的位置。如果用農村人思想觀念落后,生產力水平不高來解釋經濟發展的落后,是不能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正確的理解的。“中國民族村寨的諸多經濟問題,如落后貧困等。其癥結不在于傳統與現代,而在于他們在市場參與中的地位和方式,在于他們對市場的邊緣性參與的基本事實。”經濟組織的創新實際也是應分散小生產和社會大市場銜接的瓶頸問題、社會化的商品交換方式要求發展起來的。經濟組織的創新實際是立足于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二)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表現形式農村經濟組織的創新不是移植一些現有的組織制度,而是立足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特征,通過內在力量或外在力量來發展。農村經濟組織創新在實踐中,發展出了多元化的經濟組織創新,和多種力量參與的組織創新。在實踐中,農村經濟組織的具體形式有:
1.農戶家庭經濟組織。認識這種經濟組織形式時,應擺脫傳統的思維,即農戶家庭經營=小農經濟=自然經濟,要認識到農戶家庭經濟組織是和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與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相聯系的農戶經濟。
2.農村村一級社區經濟組織。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大一統”的社區型集體經濟組織,即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當代的社區經濟組織雖然部分保留了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組織的基本內核,比如土地及基本生產資料公有,集體化生產與集體化經營,統一核算、按勞分配,但是為適應市場經濟大環境,已經在組織內部進行了若干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逐步發展了能兼容一定程度的私有經濟,承認私人財產的新的社區型經濟合作組織。有的村一級社區經濟組織加進股份制因素,以現代經濟的股份為紐帶把村民與村集體連接為新的社區經濟合作利益共同體。
3.農村專業性合作經濟組織。農村經濟市場化的發展以及農業產業化的進程推動了各種專業性合作經濟組織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的合作經濟形式興起(例如公司+農戶,基地+農戶,市場+農戶,中介+農戶,公司+協會+農戶,市場+協會+農戶等等)。目前,農村專業性合作經濟組織覆蓋的領域主要有流通領域、生產領域和技術服務領域。
4.農村企業。從產業構成看,包括農村地區的農業企業和非農業企業;從所有制看,包括鄉鎮集體企業、個體私營及家族企業,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二、經濟組織創新對當地經濟資源的依存
組織是“一個對資源實施控制的決策單位”。經濟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區別就在于它的運行方式、運行規則以經濟利益為基本目標。在人類社會活動中,經濟活動是最基本的生存活動。面臨資源的稀缺性特征,如何有效的配置資源,是順利進行社會生產的關鍵。資源配置的組織方式,是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技術裝備和運作的載體得以存在的。而這種組織只有在“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因此資源配置的組織方式和財產權利關系是互為前提存在的。現階段,農村現有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村社集體經濟制度,承認了農民對土地長期的經營權,土地的所有權歸為集體所有。這種經濟制度安排,是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制度環境。無論是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還是企業加農戶型的經濟組織,都要以這種制度安排為基礎,進行組織結構、組織技術的因地制宜的創新。在生產組織活動和商品交換活動中,離不開人和物的要素。一定地域總是有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和物質資源,經濟組織無論是以生產為目的還是以經營銷售為目的,特定地域的物質資源基礎決定了生產什么,銷售什么。農村的農業產品,文化資源是經濟組織創新的物質基礎。經濟組織的活動是對人的活動的組織,具有一定知識技術的農民是經濟組織的人力資本基礎。
三、經濟組織創新對農村社區社會資源的依存
農村社區是作為一個具體的文化共同體存在的。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對文化下的定義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文化是歷史創造的,是人類代代相傳所積累的傳統的總和,它不僅是過去時的,而且還是現在時,并且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影響當代或未來的發展。特定區域的文化對該區域的經濟組織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雖然國家政權控制已經深入到每一個村莊,但是農村的社會秩序的維持很大程度是由非正式制度支持。非正式制度,或稱“非正式約束”,主要是指社會文化因素,包括語言、民族、宗教、價值觀念、理想信念、倫理道德、風俗習慣以及意識形態等無形的約束規則,是對正式制度的補充、擴展、細化。非正式制度下的組織具有信任、規范和網絡的特征,它們能夠通過推動協調的行動來提高社會效率。諾思指出:“一個以誠實和正直等特征為支撐的社會將是低交易成本的社會。相應地,在一個人們相互不信任或相互欺詐的社會,必然耗費大量的資源用于界定和實施契約。”農村經濟組織中的信任關系可以增強組織的凝聚力,提高組織的活動效率。在一個人際關系融洽的組織網絡中,成員可以通過互動力式得以提高,相互之間可以交流思想、溝通感情,進而實現優勢互補,在較短的時問內獲得新信息、新技術與交易新成果。人際關系網絡是介于市場、企業之間的第三種資源配置機制。人際關系網絡在我國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獲取外部資源方面。我國農村經濟組織通過政府支持和信貸力式獲得資金十分困難,資本籌措渠道狹窄,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經濟組織只能發揮組織及其成員人際關系網絡的作用,通過社員入股、外部籌措來獲取資金。非正式制度可以作為一種社會資本對經濟組織的創新提供有利的社會資源。但是非正式制度的“適用性”和“合理性”是有邊界的。制度安排的經濟績效要求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必須形成相互融合、彼此促進的關系。建立在非正式制度基礎上的經濟組織也應有自己的特點。從外部移植一種組織制度進來是不適應當地的具體環境的,因此應該在本地建設一個適合制度成長的環境。
四、經濟組織創新對當地的政治資源的依存
經濟組織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建立的,它的發展要獲得強大的政治支持,也就離不開對當地政治資源的利用。政治資源可以分為實體部分和規范部分,前者包括政治實體,即政治權力和政治組織,和經濟實體,即國家財政和國有企業,后者包括法律規范、政治規范、政治文化。在商品生產的發展離不開勞動力、生產資料和資本。在農村有著充足的勞動力和豐富的物質資源,但是在農村現有的生產力水平情況下發展產業性、專業性生產或者進行社會化的商品交換,資金缺少是一個突出的困難。由當地的政府組織進行招商引資,或者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或者一定的政策優惠,能夠減輕經濟組織資金壓力。經濟的活動也必然是在國家的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中的活動,組織的合法性要的到政府的認可,對于現階段出現的多元化的經濟組織,當和政府本身的利益沖突時,依靠集體的政治資源來進行政治訴求。
五、小結
在整個中國進行社會變遷的背景下,中國農村社會也面臨著轉型,在解決農村的小農戶和大市場的銜接上,解決農村的商品化發展問題上,農村社會組織分化,多元化的經濟組織在實踐中產生。經濟組織的效率的提高和社會功能的發揮,離不開組織與農村社會區文化的互動和對農村現有資源的運用。不應該僅從經濟學的視角分析組織的內部結構和組織的現代制度的建立,還應該從人類學、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經濟組織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如何體現出適合地方文化的組織特色。
作者:姜紅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