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即分類求同
因為《中藥學》是按藥物的功用而分章別類,講授時若能注重分類歸納藥物的共同功效,則有助于引導學生掌握求同存異的記憶功效方法,執簡馭繁,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其中,同一章節各種藥物的主要功效都存在若干共性。例如講授清熱燥濕藥時,因其苦寒,故本章節藥物皆有清熱燥濕藥、瀉火解毒之功;同時,不同章節間也可分類歸納出共同功效。如清熱燥濕類的黃柏、清熱瀉火類的知母、清虛熱類的地骨皮與清熱涼血類的牡丹皮均能退虛熱、療骨蒸。
二、推,即推理歸納
藥性理論有助于理解功效的涵義,主證便于功效服務臨床,所以講授時注重利用藥性理論與主證以靈活推理演繹中藥的功效,使學生臨證時能做到“知其藥,并知其所以藥”。以烏藥為例,因它性味辛溫,辛行溫通,能散寒理氣,治寒凝氣滯諸痛證,但因歸經于三焦而分治,上入肺經療胸悶不舒,中入脾經主脘腹脹痛,下入肝腎及膀胱經治疝氣脅痛及虛冷尿頻。所以說,通過推理歸納能讓學生熟諳中藥所具的五味、歸經、四氣等藥性理論、功效與主治,實現了理、法、藥的有機聯系,極大地夯實了《中藥學》的理論與臨床基礎。
三、比,即多元對比
因藥性的不同,大多的中藥具有不止一個以上的功效,所以學生覺得中藥的功效多而繁雜,難學難記。教學中只有從不同的角度歸納對比,前后聯系,縱橫結合,才能讓學生約博返簡地記憶和認識功效,提高課堂效果。
(一)章節功效比將前后章節相關的功效進行聯系比較,可加深對功效概念及相互關系的理解。如理氣藥、部分活血藥如川芎的行氣與補虛藥的補氣;解表藥、祛風濕藥、部分活血藥如川芎的祛風;平肝息風藥、部分祛風濕藥如蘄蛇、金錢白花蛇及烏梢蛇的息風;黃芪、升麻、柴胡、葛根的升陽與石決明、珍珠母、羚羊角、天麻等的潛陽;麻黃、杏仁等的宣肺與五味子、訶子等的斂肺等等。
(二)臨證用藥比把不同章節能治療同一病證的藥物貫穿起來對照,求同存異地講授藥物的功效。例如臨床上治療不同證型的泄痢時,盡管用藥目的相同,但諸藥的功效有異。
(三)同物異藥比可以從一株植物上的不同藥用部位加以歸納中藥的功效。如“橘七種”、“桑四藥”、“姜六藥”“、蓮十種”“、竹五種”“、參六種”、“曲六種”、“鹿四種”“、馬兜鈴四藥”、“桂三藥”“、地黃三種”等。
(四)炮制功用比《本草蒙荃》謂“:凡藥制造,貴中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所以說中藥因不同炮制方法而功效有別。如生用葛根解肌透疹、生津止渴,煨用葛根升陽止瀉力強。
(五)名稱易混比可以把名稱易混的中藥進行功效歸納,正確區分并加以記憶。如柴胡與銀柴胡、桑螵蛸與海螵蛸、山茱萸與吳茱萸、赤芍與白芍、黃連與胡黃連、白前與前胡、蒼術與白術、白豆蔻與草豆蔻、石決明與草決明等。
(六)相似功效比可以把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進行歸納對比,言簡意賅地講授藥物的功效。如羌活與獨活、龜板與鱉甲、赤芍與丹皮、桑葉與菊花、金銀花與連翹、紫菀與款冬花等。
(七)藥源成分比中藥的來源、產地、成分不同,其功效有異同。如同藥異源的漢防己偏于利水消腫、木防己偏于祛風止痛;海藻與昆布都含有碘化物能糾正缺碘的甲狀腺功能不足而具有消痰軟堅散結之功,同時二者都含有甘露醇能利水消腫等。
四、巧,即細節工巧
中藥的功效術語枯燥,內容雜多,相互間同中存異,異中有同,大多的學生感到有章無序,紛繁錯雜,困惑不解。教學中只有巧妙地組織細節,才能使講授者為之激昂、聽者為之陶然,以細節處詮釋所謂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一)言巧中藥的功效終究會落實于臨床與生活實處,故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善于應用通俗生動的語言來吸引學生。如以《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之苦參湯治齲齒有效的案例為引,單味中藥“苦參”煎湯后瀕漱五六日能效驗生活及臨床常見的齲齒病,講授時老師所選的案例通俗易懂,表述的語言生動體己,使學生很快產生共鳴,必能讓學生輕松掌握苦參的燥濕殺蟲之功。
(二)手巧教師可做成表格及相應示意圖,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記憶中藥的功效。
(三)巧用現代技術采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現代藥理研究,在課件或現場實物中輔以形象、逼真的植物圖譜或飲片,增強學生對中藥功效的感性認識。如講到“蒼術”時,利用中藥藥理研究得知其發揮“燥濕”功效在于所含大量的揮發油,因而在飲片能形象地看到“朱砂點”。
五、趣,即妙趣課堂
課堂中適時引入中藥的典故、謎語、對聯、歌訣等,不拘泥于形式又生動有趣,不僅讓學生覺得中藥的功效易懂好記,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后續課程如《方劑學》的學習熱情,而且利于教師探索課堂的趣味教學,教學相長。
(一)中藥的趣味故事引用藥物的典故和傳說等啟發學生想象力,使其主動參與中藥功效的學習中來。比如采用夏枯草治瘰疬,金銀花療熱毒發斑,蒲公英治奶瘡等單藥獨效的生動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夏枯草的消腫散結、金銀花的清熱解毒、蒲公英的解毒散結等不同功效。
(二)中醫經典病例可引用經典病例來激發學生對多藥功效的整體組方能力,為學習后續課程如《方劑學》、《傷寒論》等打下基礎。如針對《傷寒論》中“陽明腑實證”典型的“痞、滿、燥、實”四大癥,選用“枳實”破氣化痞“、厚樸”理氣消滿、“芒硝”軟堅去燥、“大黃”瀉下除實,通過對癥選藥,不僅能巧講了四藥四效四癥,而且讓學生徹悟了上述四物配伍成沿用不衰的大承氣湯及其主證。
(三)中藥的趣味謎語以猜測謎語的方式可激發學生主動思考,賦予中藥功效的特殊記憶方法。如“牧童”對“牽牛子”“;綠林好漢”對“草豆蔻”;“老實忠厚”對“厚樸”等。
(四)中藥的趣味對聯以對聯的方式授課能增強課堂氣氛,實現中藥功效的互動教學效果。如“將軍紅大戟,國老金重樓”對“大戟,蚤休”;“琥珀青黛將軍府,玉竹重樓國老家”對“琥珀、青黛、大黃,玉竹、蚤休、甘草”等。
(五)中藥的順口歌訣采用順口押韻的歌訣,學生喜學好記,是行之有效的講授功效方法。如利用民諺:“家里有地榆,不怕燙掉皮”、“地榆燒成炭,不怕皮燒爛”讓學生形象記憶了地榆能涼血止血、收斂止血、解毒斂瘡。七、新,即更新知識《中藥學》是一門古老而現代的學科,所以功效在繼承的同時,也要吸取現代知識予以補充,從而能古為今用,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如《本草綱目拾遺》載“三七補血第一”、《本草新編》謂其“止血而又兼補”。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三七能夠促進多功能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具有造血作用;能夠加速消除運動性疲勞,增強體質,增加腦力和記憶力。民間用治虛損勞傷,常以之與母雞或豬肉燉服,可收滋補強壯之效。通過“梳理古籍-藥理佐證-實用有效”的傳承更新,使學生認識到三七具有教材大綱外的新功效“補血”,進而擴大三七的臨床新用途。
總之,筆者認為學好中藥的功效有助于引導學生今后在臨床中正確用藥,如何講授好中藥功效是提高《中藥學》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在《中藥學》的課堂教學中,以功效為核心,采用以上幾種方法,可便于學生綜觀教材全貌,提綱挈領地掌握藥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條理化、系統化地學習《中藥學》理論知識,提高《中藥學》的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楊素芳 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