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類著作中對幼兒教師課堂管理的行為描述
洛克認為,由于幼兒具有不同的年齡階段和特征,應采用不同的紀律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及早管教、說理和規則、懲罰和獎勵共同實施以及相互配合的方法。蒙臺梭利認為“紀律必須通過自由而獲得,只有建立于自由之上的紀律才是有效地,”這種建立在自由之上的紀律是主動地、內在的、持久且積極的。劉晶波在《師幼互動行為研究》中指出“幼兒園里有一種直接的、最常用的、單純實施規則教育的方式,那就是以‘約束紀律’為主題的師幼互動行為……有時教師的施動行為甚至不需要借助語言說明,只要給犯規的幼兒使一個眼色或是做一個手勢就可以阻止、糾正他們的行為”。白益民在《自我更新——教師專業發展的新取向》中提到“課堂管理是一套旨在促進學生合作與參與課堂活動的教師行為與活動。”在吳艷茹《以課堂管理秩序為中心的教師課堂管理行為研究》中提到“教師的行為不是單方面的,是與幼兒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
二、幼兒教師課堂管理的方法
1、有效交流
如要要達到有效的交流,就要避免采用導致幼兒拒絕傾聽的方式來對他他們說話。首先是不要以批評和說教的方法來教育孩子。頻繁的提醒和改正不是一直好的交流方式,反而會加重幼兒心中的沮喪程度。MarjorieV.Fields的兒童紀律教育模式提到了一種“我認為”的教育方式。在交流時告訴孩子:1、具體說明不能接受的行為。2、表達你的感受。3、解釋為什么他會讓你有這樣的感受。其中有個非常好的例子,幼兒正在興致勃勃地畫畫,不小心把顏料灑到了地毯上。教師走到幼兒旁邊,對他說:“我擔心地毯上的顏料會洗不掉,尤其是顏料干的時候。”并取了一張海綿清理顏料,然后鋪上紙,以接住掉落的顏料。這一交流方式,既能讓幼兒接受教師的提醒,告訴了幼兒畫畫時應該注意顏料,如何做好顏料灑落的預防措施,比直接批評幼兒收效的效果更好。
2、幫助幼兒解決沖突
讓孩子在體驗中慢慢學會通過共同協商讓自己和對方得到權利和尊重。沒有孩子愿意得到對方這樣的話語“你必須按我的方式來做”,沒有孩子愿意以憤怒和怨恨告終任何一次集體活動。可以讓通過孩子共同協商,共同找出方法來作出選擇。老師問所有孩子:“你們能不能想一想,怎么做才能讓每個人都玩到球,而且可以玩一段時間?”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堆意見。“我們運球時不要搶球,”“我們來做個規則,小孩子運球時也可以抱球”……意見不一致,但討論氣氛很高漲。最終,小朋友推選出兩種最可行的方案,通過投票得出最后實施方式。在討論和決定的過程中,小朋友們都參與進來了,而且最終達成了一個共識模式:所有人都同意嘗試一種解決方法,沒有人會因“一些人失敗”或“少數服從多數”的方法而受到壓迫。
3、從外部控制行為
一是獎勵。鼓勵行為發生的、令人愉快的或有報答的反應都被稱之為強化物或獎勵。一般來說,強化可分為兩類:社會性強化和有形強化。微笑、笑容和關注都是社會性強化物,擁抱、撫摸甚至眼神交流等也屬于此類。食物經常被當作有形強化物。將葡萄干、圓圈餅干或巧克力分發給孩子們,可以強化某種行動。海豹喜歡魚,小狗喜歡餅干。學校使用的有形獎勵一般包括星星、貼畫和笑臉。由于較大的孩子更能夠延遲滿足,因此用于他們的行為矯正系統經常包括分數和代幣,他們可被積累和兌換成獎品。巧用獎勵方式,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促使幼兒良好行為的持續,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二是懲罰。懲罰也分為兩種,一種實質意義的懲罰,例如平時對小朋友的罰站。還有一種是負強化,每當你想要的鼓勵被拒絕時,就會感覺為懲罰。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得到了獎勵,但是小部分沒有,這就是對小部分幼兒的負強化,能起到一定的提示左右,促使幼兒改正不良表現。
4、榜樣示范
良好的示范會對幼兒產生深刻地影響,作為教師,應該通過示范教授這一行為。例如,履行諾言有助于班級的順利運轉。老師在每天的開始階段,和孩子們一起討論日程表,并將日程表寫在黑板上。如果天氣不好不得不取消去戶外散步,老師將和孩子討論這一變化,并商量在不久的一天再去。教師堅持履行計劃,并向孩子們保證一定會信守諾言,并且確保孩子們知道她向他們示范了什么。幼兒會漸漸形成對“諾言”這一事物的了解,并逐漸形成價值觀。集體教學活動中,與幼兒達成約定或承諾,這樣會有效地維系教學紀律,并且是通過幼兒內化為自己的理解來達成共識,而不是通過強迫而不得不遵循,有益于幼兒價值意識的形成和幼兒的身心發展。
三、總結
良好的課堂管理能讓幼兒教師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游刃有余,輕松自在地完成教學任務,并收獲與孩子們在一起帶來的成功與喜悅。對幼兒來說,能感受到輕松、自由、友愛、和諧的教學環境,感受到集體的作用和力量,對于幼兒自身道德意識的養成和人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韓舒姝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