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養成教育論文
一、狠抓校園文明氛圍,催化養成
為營造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使用文明語言的環境,這就得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在溫馨和諧的環境中去完善自我。良好環境的形成除了通過耳聞目染的影響外,更多的是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熏陶培養的過程。如“您好”、“謝謝”、“對不起”、“請”、“打擾您了”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禮貌語言,成為師生交流時使用率最高的詞語。如:開展“文明明禮誠信”活動,制定修身計劃,發揮文明禮儀的自律作用,發動全校師生尋找校園內的不文明現象,開展辯論、演講等活動,弘揚文明禮儀之風,使文明禮儀之花遍地開放;還可以通過廣播、宣傳欄等媒體工具,介紹名人修身處事的軼事,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審美。教育學生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二、發揮課堂功效,促進養成
利用課堂教學的資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養成教育因素,在教學之中滲透文明禮儀的知識,不失時機地進行文明行為的引導與教育,使良好的文明習慣深入學生心靈深處。學校可專門開設文明禮儀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文明禮儀基本理論和具體規范的教育。課堂教學時系統學習訓練的良好途徑。文明禮儀教育與思德修養有機結合,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思想道德內涵,又能教會他們如何規范自身行為。塑造良好的文明禮儀形象。所以,加強文明禮儀教育必須把文明禮儀教育納入課堂,發揮課堂功效,促成養成。四、開展實踐活動,培育養成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僅憑說教是不可能實現的,最重要的是實踐,從實踐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文明禮儀行為必須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體現,而且只有在實踐中經過反復練習、鍛煉和鞏固,才能使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悟道德,才能使學生努力做到知與行的統一,才能使學生文明禮儀行為成為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習慣。一個人的“文明禮儀”只能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反映出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養成。教育學生在理解“文明禮儀”要求的基礎上,敢于在日常的生活中,各項實踐活動中展現自己文明有禮的形象。一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的公益性勞動,如清潔衛生、布置教室和櫥窗、綠化美化校園等,培養關心集體、勞動光榮的意識。二組織學生參加執行日常規范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會、班委、團委、值日生的作用,讓學生參與道德、紀律等基礎文明的管理監督與考核,使學生在參與中抑制和防范不良行為,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三充分利用假期組織學生深入到廣大農村、廠礦企業進行參觀、調研、實踐,讓他們廣泛接觸社會、去體驗工作的艱辛和艱辛工作中的敬業奉獻,去感悟生活的不易和不易生活中的熱情樂觀,不僅能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增強,而且能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文明禮儀行為習慣。
三、結語
構建網絡,鞏固養成學生文明禮儀素養的提高,僅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家庭、社會協同學校構建起文明禮儀教育網絡,互相協助,互相支持,學生的文明禮儀行為養成才會收到好的效果。
作者:向遠蘋 單位:重慶市云陽縣黃龍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