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大學生感恩意識現狀
大仲馬曾經在書中寫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偉人鄧小平也曾經將這八個字作為名言警句。這其中說明的正是互幫互助,懂得感恩的簡單道理。然而由于獨生子女逐漸增多,父母的溺愛,全身心付出以及社會物質條件的發展,使得大學生這個群體的感恩意識逐漸淡化,只記得了“人人為我”卻不記得也要“我為人人”。這種走向偏頗的思想道德使得其只知索取,不知給予,也不知感恩。也就造成了當今感恩意識的嚴重缺失。轉型期的中國高校的大學生們存在感恩意識缺乏的嚴重現象。報上有條消息:“月月領取救助款,從不寫信給恩人,這些大學生要補道德課”,說的是自1996年夏開始,經《福州晚報》牽線搭橋,得以圓了大學夢的逾千名萃萃學子,已有近400名完成學業。但這中間只有不到一成與資助者有過信件往來,表達過感激之情。寫過兩封信的不足10人,其冷漠程度令人心寒。還有讓人心寒的“叢飛事件”。“傷心父親給大學兒子的信”雖是特例,但它反映出了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的現狀。通過各種各樣的調查不難發現,現在很多大學生都對親人,朋友,導師,社會缺乏感恩意識,覺得別人的給予是理所應當的。感恩意識已經在不斷的發展中被淡化甚至扭曲。
二、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感恩教育有助于完善大學生的性格
感恩教育主要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教育,以人性換人性。這也就意味著是對人的深層次情感教育而不是理智文化知識的教育。由于如今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比起前幾代的思想與性格,更加獨立,孤僻,也就意味著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感恩教育可以幫助改善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形成良好的,正面的,積極的道德品質,更好地完善大學生的性格,使之不僅僅學會如何正確接受被愛,也學會如何發自內心的去愛人。這些良好的認知都可以通過大學生感恩教育來升華道德品質,形成好的人格和性格。當然,感恩教育不僅是自我的思想道德完善,而且是人與人關系的整體完善。無論是在個人活動還是在集體活動中,人都與他人,其他事物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是做什么,都應該考慮到集體的利益。人與人的交流之中就是一種互幫互助的過程,需要彼此的互動,如果不能做到感恩,那這種互動的過程必然造成斷裂。
2.感恩教育有助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感恩教育不僅使得人本身得到凈化,達到更好的道德水平,對于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都有好處。感恩教育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是對感恩這種傳統美德的一種傳承,正是因為感恩,才使得中華民族團結,有凝聚力。當人的心中滿含感恩意識,人會更加珍惜自然環境改善自然環境,更加友好地與他人相處。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能更加和諧地共處。這是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共同需要。
三、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實施途徑
1.開設專門的感恩教育課程
感恩教育要真正地融人大學,就需要一個合理并能接觸大量學生的平臺—課堂。通過能夠貼近學生,貼近社會的課堂教學來向學生們展示,傳授、交流關于感恩的知識、理念和思想。
2.組織感恩教育的相關活動
將感恩教育融人社會實踐才能為大學生與現實生活的直接對接找到突破口,為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與升華提供新的平臺。只有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使大學生對感恩教育的認識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3.將感恩教育作為一種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想要形成一種好的風氣也需要一定的強制手段。不是進行道德綁架,而是合理的將其滲透于制度之中。例如規定學生每學期一次的義務勞動,或者對其進行獎勵等等,只要讓學生多多接觸這一方面的活動,就能夠多少領悟一些。天津師范大學建立長效機制,學校每年固定開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動,使“感恩教育”經常化、制度化。學生處對表現突出的先進集體與個人予以表彰,同時還將優秀的感恩成果匯編成《感恩的心》交流學習。
四、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注意事項
感恩教育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只有牢牢把握好方向和尺度才能更好的進行傳播和教育。
1.教育方式避免單一
感恩教育首先面對的問題是教育方式單一,只通過書本的口述并不能很好的進行感恩教育,并且效果不佳。所以只有不斷的探索和創造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感恩教育延續下去。擁有好的計劃,長期的目標,感恩教育一定能夠更好地開展。
2-教育內容避免空洞
無論是什么方式的教育都要避免空洞,尤其是在感恩教育這一思想道德感化教育上。感恩教育需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更要貼近其年齡層次等等。總之,只有不斷探索,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感恩教育,才能使大學生真正明白,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懂得如何給予和愛人。
作者:杜鵑 錢森華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第二篇
一、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現狀
(一)校園情誼的漠視
尊重老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說明老師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影響,而現在大學校園里的學生不尊重、誹謗、抱怨、甚至惡意中傷老師的事情時有發生。同學之間的友誼及感激之情是大學校園中很寶貴的財富,然而有些大學生仍然互相打架、不團結、甚至進行人身攻擊。這些不僅說明了他們道德素質低下,更說明了感恩之心的欠缺,校園情誼被丟棄了。
(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是一個獨立的社會人了,那么對社會就應該盡到應有的責任,但是有些大學生往往意識不到或不愿承擔責任,對于公共財產的保護、公益活動的參與、公民道德的執行、人際關系的處理都缺乏新一代接班人應有的擔當,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漠不關心,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缺乏使命感,不懂得回報社會,缺乏為國家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奉獻精神。總而言之,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意識、感恩意識十分欠缺。
二、針對大學生感恩教育現狀的原因探討
(一)家庭對感恩教育的忽視
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當代大學校園中的大學生的家庭結構大多是典型的“421”形式,家庭中的六個人都是“服務”孩子一個人的。家長普遍理不清出“愛”與“教育”的關系,認為“事事滿足”就是“最好的教育”,其實這一教育觀念是大錯特錯的。家長的付出不求孩子的回報,使得孩子以為所有的獲得都是理所當然的,喪失了感恩的情懷,也就自然缺乏感恩的意識了。
(二)學校教育重心失衡
雖然我國高校近些年來提倡素質教育,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培養出專業素質與道德素質都過硬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但應試教育的做法仍然還在繼續,如今的高校把教育的重心過多地放在了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上了,忽視了“育人”的重要目標,單純的追求就業率、升學率等一些“硬”性的衡量指標,這樣感恩教育也就被弱化。
(三)社會環境異化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與碰撞,一些不良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必然會給處于激進前沿的大學生以沖擊,以自我為中心、唯利是圖、忘恩負義等不良思想在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中扎根。那么感恩的意識無疑受到了巨大的侵蝕。大學生長期處于這樣的環境中漸漸地喪失了感恩的意識,不懂得向他人和社會表達感激之情,也沒有了回報之意。
三、對大學生感恩教育實踐的思考
(一)家庭應發揮其感恩教育的情感力量
良好家庭氛圍的塑造,要求家長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人們常說“言傳身教”,意思就是家長的行為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行為方式,一個具有愛心和知恩的家庭一定會孕育出一個有責任感、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形成會潛在的受到親人尤其是父母感恩行為的影響。因此,家長的日常行為的道德的規范對孩子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其次,家長在孩子的學習期間,除了學習上的關心和照顧,也要對孩子的心靈予以關懷,產生溫暖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感恩的意識。對于孩子不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要及時予以糾正,以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孩子的感恩行為的實踐。
(二)學校應構建完整的感恩教育體系
學校是育人的重要陣地,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各個高校義不容辭。
1、學科滲透感恩教育。結合學科的特點在課堂上進行感恩教育。德育和學科教學相互滲透,如在領導科學教學中教師穿插一些名人的感恩事例,數學課上可以做一些有趣的感恩統計等等,以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
2、舉行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以活動為載體,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從感激身邊的人和事做起,利用講座、交流會、團日活動、征文比賽、不同的節日,以“感恩”為主題的教育活動等不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感恩的隱性教育,使學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樂之源,使感恩行為成為自然之舉。
3、利用校園環境進行宣傳教育。利用環境進行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廣播,播放感恩的詩歌、散文、感恩故事、感恩歌曲;樹立以感恩為主題的標語牌;在宣傳欄里張貼以感恩為主題的材料;舉辦感恩主題活動,讓學生時刻置身于感恩的環境中,感悟校園環境傳遞的感恩之情。
4、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使命感。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集中表現,符合時代的要求,實踐性強,對于學校進行感恩教育提供的有效的理論指導。榮辱觀教育的內容豐富,形式簡潔,易于學生認知和進行實踐的對照,不斷修正自己的道德觀,激發愛國、報效祖國的崇高的民族責任感,形成感恩、報恩的觀念,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
(三)全社會應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在良好風氣的社會環境中,人們互幫互助,友愛團結,彼此尊重和關心,這對于大學生具有積極的熏陶作用,會感染大學生的心靈,幫助其養成感謝社會、回報社會的價值觀。具體而言,要發揮報紙、雜志、書籍、電視、廣播等大眾傳媒的積極引導作用,對一些危害社會、忘恩負義、自私自利的行為大加批評和譴責。除此之外,通過媒體舉辦如“感恩專欄”、“感恩公益捐助”、“感恩宣傳周”等活動宣揚我國優秀的知恩圖報的傳統文化,營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圍。
四、總結
總之,家庭、學校和社會相互配合和支撐,形成完整的大學生感恩教育體系,讓大學生感受到父母的養育之恩、學校的栽培之恩、社會和他人的關懷之恩,才能使他們有效溝通、相互感染,學會關愛他人、寬容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在最大程度上促進他們感恩意識的形成。
作者:霍莎莎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第三篇
一、增強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尊重學生,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這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所有活動應由學生決定其活動形式,以最大程度地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其次,活動要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活動開展過程中,要善于整合各種資源為學生服務。重視平臺搭建與資源整合,堅持學校教育與社會、家庭教育相結合。應通過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搭建感恩教育的社會實踐平臺,以增強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讓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體驗到助人的樂趣,并在實踐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可通過開展面向家庭的感恩教育活動,增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交流,使家長增進對學生思想情況的了解,以更好地配合學校做好工作。
二、促進感恩教育工作的科學化
堅持以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指導感恩教育實踐。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發展學生的潛能,形成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和價值觀體系,最終使學生能夠自己教育自己。同時,它倡導非指導性教學,強調讓學生親自體驗,在體驗中發現屬于自己的東西。把人本主義教育理論運用于感恩教育實踐中,我們將不難發現,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以及情感教育的魅力。因此,應堅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開展學生喜愛的活動,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性與互動性;同時,應在為學生服務的過程中,努力用實際行動影響學生,積極創造有利于師生交流的教育環境,構建真實、信任、理解的人際關系,讓學生感受到恩的存在,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堅持用系統的觀點,掌控感恩教育的全局。
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感恩教育的作用,就必須正確地認識每個子活動的重要地位,以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因此,應緊密圍繞校內平臺和社會實踐平臺,以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奉獻精神和敢于擔當的勇氣為出發點,多層次、多角度地開展感恩教育,在教育對象方面注重多樣性,把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畢業生群體和優秀學生典型作為教育的主要力量,以保證感恩教育對象點與面的有機結合。堅持用科學的評估機制檢驗感恩教育的成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感恩教育效果也需要接受現實的檢驗。對于學校而言,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及發展前景,應成為衡量感恩教育工作效果的重要標準,可通過優秀校友與在校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在社會上的發展晉升情況,明確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幫助在校學生更好地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三、豐富感恩教育的形式與內容
長期以來,針對感恩教育,各個高校在實踐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但教育效果與預期相差甚遠,其主要原因有:教育對象單一,缺乏普遍性;教育形式單一,缺乏滲透性;教育內容單一,缺乏系統性;教育目光短淺,缺乏長遠性。為了克服以上問題,更有效地開展感恩教育,高校可通過打造感恩文化節等活動,形成以活動為載體的感恩教育長效機制;可以通過開展“弘揚美德,傳承感恩”學生黨支部感恩教育系列活動,“奉獻愛心,播撒真情”青支隊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感恩青春,鑄造忠誠”學生骨干培訓活動,“感恩生活,珍藏幸福”主題團會,“創作精品,分享感恩”感恩作品征集活動,“踐行感恩,傳遞力量”大型感恩義捐義賣活動,“感恩母校,分享成功”校友報告會以及形式多樣的開幕式、閉幕式活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如此一來,就能使感恩教育活動對象多元化,感恩教育的對象不再是單一的貧困生,學生干部隊伍、學生黨員隊伍、社團、志愿者、普通學生都是教育的對象,從而能實現教育對象的全覆蓋,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各個學生組織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圍;能使感恩教育活動內容多層次性,比如針對大一、大二學生,應重在進行感恩文化的導入,讓其參與到已有的各項活動,如感恩主題班會、感恩作品征集、感恩實踐活動之美化校園、關愛留守兒童、探訪孤寡老人等活動中,針對大三學生,則重在引導其學會主動承擔責任,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現狀,針對大四學生,則重在引導其轉變就業觀念(支農、支邊、支教),促使其文明離校,誠信自強,使其學會感恩母校,服務社會;能使感恩教育活動形式多樣化,感恩文化節系列活動集娛樂性、專業性、實踐性于一體,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從而增強感恩教育的滲透性;能促使感恩元素在感恩文化節系列活動中全面融合與強化。
四、總結
總之,感恩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只有堅持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理論指導感恩教育的實踐,不斷創新,感恩教育才能呈現出獨特的魅力。
作者:肖慧 單位:長江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