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烏蘭察布市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其分析
1、烏蘭察布市發展縣域經濟具備的優勢
烏蘭察布市具有資源、交通、區位、產業、文化等綜合性多方面的發展優勢。烏蘭察布市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內蒙古沿黃沿線經濟帶和呼包鄂經濟圈的結合部,境內路網密度居內蒙古各盟市首位。另外,烏蘭察布支線機場即將開工建設,集寧海關和口岸恢復設立,交通和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彰顯。境內有9個重要的成礦帶,已發現的礦種有80多種,潛在經濟價值約4500億元。已建成電力裝機容量近1000萬千瓦,是內蒙古重要的電力能源基地,風能資源豐富而穩定,太陽能資源是全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烏蘭察布是全國重要的馬鈴薯生產基地和奶業基地,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馬鈴薯之都”稱號,馬鈴薯產量穩定在80億斤。此外,有能源產業、有色金屬產業、非金屬產業化工、農畜產品加工業、裝備制造業、物流產業等較為齊備的工業門類。烏蘭察布還是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城市之一,擁有集草原風情、森林生態、地質地貌、火山湖泊、人文景觀及歷史遺跡為一體的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烏蘭察布人力資源充沛,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基礎建設扎實推進,招商引資政策優惠,縣域經濟環境良好。
2、烏蘭察布市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制約因素
一是產業支撐能力不強。工業經濟在GOP中的占比仍然不高,大多數旗縣市缺乏足以支撐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二是投入嚴重不足??h級財政除必要的保運轉、保工資和必要的民生配套外,無力支持城鎮建設和產業發展。三是資金投放不平衡。近年來,國家和自治區資金集中投放在農業領域,對其它領域特別是小城鎮建設和二、三產業的投入相對偏少,盡管推動了“三農”的穩步發展,但工業、服務業和小城鎮建設資金的不足,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滯后的重要因素。
二、烏蘭察布市發展縣域經濟的對策思考
烏蘭察布市立足自己的資源、區位等優勢,針對自己的發展不足,從縣域地區的具體情況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縣域經濟發展路子。
1、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
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觀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方針。烏蘭察布發展縣域經濟也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縣域經濟的發展。既要加快發展,又要綠色環保,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循環經濟的路子”。這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體現。其主要措施有:(1)大力發展循環農業;(2)大力發展循環工業;(3)建立縣域經濟的生態補償機制。
2、走工業強縣的道路
俗話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工業是現代化經濟的主體,是最具拉動力的產業。以發展工業經濟為定位,大力推動集群產業。以培育主導產業為龍頭,拉長做大產業鏈。在主導產業拉動下,大力引進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附屬產業。拉長產業鏈,提高產業集群度。以推進招商引資為重點,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始終保持在周邊地區的政策“洼地”和服務“高地”,先后出臺等一系列招商服務政策,打造節能環保低碳型的重化工產集群,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產業??h域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營經濟的發展。因此,發展民營經濟是烏蘭察布市縣域經濟發展的良好突破口,要強化民營企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地位。在市場準入、資金扶持、政策支持等方面一定要給民營企業平等的待遇,再不能讓民營企業遭遇“玻璃門”“、彈簧門”現象。讓民營企業坐正席、唱主角,把民營經濟培育成為縣域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
3、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
縣域城鎮和農村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實現城鄉一體化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引進實施農業產業化項目。注重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拉伸農業產業鏈條。加快建設新型農村,推進城鎮化進程。按照“做大縣城鎮、做強中心鎮、做美中心村”的思路,先后實施了村莊規劃建設、環境綜合整治等工程,全面抓好小城鎮建設,推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農村道路、農村改水等農村實事工程,農村自來水、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村村之間道路硬化率100%。努力拓展勞務輸出,全面促進農民增收。實行“政府買單、免費培訓”鼓勵企業家、能人大戶、農民經紀人、返鄉創業能人,投資農業產業化項目,帶領群眾創收致富、增收脫貧。
4、大力開發人才資源
縣域間經濟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最核心的要素。烏蘭察布之所以落后,正是由于人才和知識的匱乏。因此,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優先重要的位置,要逐步提高教育和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加大對人力資源投入,加快培養和吸引大批人才,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在發展縣域經濟中的作用。要進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環境與政策優勢。
5、積極開展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
由于烏蘭察布市地處內陸,相對于東部來說還比較封閉。烏蘭察布市發展縣域經濟主要是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單純依靠縣域地區自身積累去發展,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要擴大對外開放,在吸收沿海先進縣市的成功經驗基礎上,招商引資,加快縣域經濟的對外開放度。要不斷拓寬招商引資思路、創新方式,站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更加注重招商引資的質量和規模。優化經濟環境,不斷提高烏蘭察布市的吸引力。
作者:孫春梅單位:中共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委黨校
(二)
一、牡丹江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優勢
(一)區位比較優越
牡丹江是東北亞陸海聯運大通道和歐亞大陸橋重要節點,東部毗鄰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邊境線長211公里。境內有G11、G10國道和濱綏、圖佳鐵路通過,開通至韓國首爾、俄羅斯海參崴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連、三亞等十幾條國際國內航線。綏芬河鐵路、公路和東寧公路、牡丹江航空港4個國家一類口岸,年過貨能力1200萬噸,過客能力250萬人次,綏芬河鐵路口岸是全省25個口岸中唯一的鐵路口岸,東寧口岸是全省公路口岸中過貨量最大的口岸,牡丹江航空港是全省第二大航空港。對俄貿易始終占全省“半壁江山”和全國10%左右,外貿綜合競爭力曾列全國第13位,目前牡綏地區已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重點開發開放地區,牡丹江成為中俄地方友好示范城市。
(二)資源相對富集
牡丹江森林覆蓋率62.3%,木材年采伐量100萬立方米以上,每年從俄進口木材800萬立方米,是全國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地板產量約占全國木地板總產量的5%,是“中國國際木業之都”和“中國新興地板之都”。41種礦產探明儲量,原煤、大理石等大規模開發利用的達31種。水能蘊藏量176萬千瓦、可利用風電資源總裝機容量500余萬千瓦,電力生產企業35家,總裝機容量202萬千瓦,年發電70億度以上,是中國北方風電之鄉、黑龍江省“北電南輸”載能基地。俄遠東地區資源豐富,木材、鐵礦石、煤炭、石油、天然氣大量從綏芬河、東寧口岸出口到中國。
(三)生態環境優良
牡丹江屬于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是春秋觀景、夏季避暑、冬季賞雪的旅游、度假和休閑勝地,現已形成“湖、林、雪、邊、俗、特、紅”等旅游特色。境內有國家5A級景區鏡泊湖和中國雪鄉等著名旅游景區,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和“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首批會員城市、第二批全國智慧旅游試點城市“、2012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
(四)歷史文化悠久
唐朝時期的渤海國曾建都于此。1937年12月建市,1945年8月解放。牡丹江是多民族融合之地,現有少數民族38個,是滿族的發祥地,也是全國第二大朝鮮族聚居地。牡丹江文化氛圍濃厚,源遠流長的鶯歌嶺、寧古塔文化,恢弘悲壯的革命歷史文化,百年對俄交流文化相互交融。
(五)產業基礎較好
第一產業有特色。優越的生態條件適宜發展綠色有機食品,培育了肉牛、生豬、食用菌、果菜四大主導產業,食用菌產量約占全省的1/2、全國的1/20,是“世界黑木耳之都”、“中國食用菌之城”;全市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占種植業面積1/3以上,正在打造“中國綠色有機食品之都”。第二產業有基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40戶,形成了裝備制造、造紙、化工、能源、木業、食品加工六大主導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綠色有機食品和節能環保建材六大新興產業。第三產業有規模。接待海外旅游者全省第一,木博會、黑木耳節等國際性展會影響較大,商貿物流可輻射到黑龍江省東部城市、吉林省延吉市和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是全國首批、黑龍江省唯一的“全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范城市”。
二、牡丹江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
近幾年,牡丹江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都邁上了新臺階,但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第一產業獨大,二、三產業弱小,農業產業化滯后于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部分縣域還是第一產業在起絕對支撐作用。農業作為零稅收、大補貼和比較效益低的產業,對縣域經濟的支撐作用明顯不足,農業大縣和財政窮縣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二)外貿結構不盡合理
牡丹江外貿尚未完全擺脫粗放型發展方式,出口產業對資源、環境影響大,對進口能源依賴程度高,外貿可持續發展受到挑戰。一是對外經貿合作層次和水平不高。牡丹江地區對外經貿合作以貿易為主,對外貿易以邊境小額貿易為主體,目前,較低層次的外貿結構已成為牡丹江市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二是對外經貿整體拉動作用不大。牡丹江地區進出口加工發展緩慢,產品與國際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外貿出口缺少產業支撐,對俄貿易始終處于“買全國、賣全國”的低級狀態。三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不高。口岸與中心城市及內陸縣(市)經濟關聯度不高,區域經濟分工不夠明確,定位不盡合理。四是內貿業在國民經濟中應有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內貿業的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資源分散,集中度低,商品市場體系建設規劃與管理力度不足,建設布局不夠合理。
(三)資金制約仍然突出
牡丹江的經濟發展主要問題集中在資金上,當地為了發展經濟已經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時期提出了金融強市的戰略,所以牡丹江大力引進金融人才發展城市商業銀行、村鎮銀行、擔保、典當、小額貸款等融資性公司,但由于本地區大部分資金需求者為中小企業,沒有創新的融資理念和機構,很難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主要問題一是人才流失嚴重。目前牡丹江地區對于金融創新及監管的高端金融人才欠缺,對于已發展的擔保、典當、小額貸款等融資性公司也缺乏專業的管理及操作人員。牡丹江的部分優秀人才通過外地求學、高薪聘用等形式流入中心城市,致使牡丹江發展過程中受人才的制約較嚴重。二是牡丹江中小企業融資難。目前牡丹江市場上的融資渠道較單一,大部分是通過銀行貸款,但是銀行貸款的審批制度門檻較高,中小企業基本上無法通過;所以發展擔保公司通過擔保公司擔保的形式會使部分中小企業能夠融得一部分資金,但是對于融資風險及操作風險的控制需要專業的金融人才進行管理,而由于金融人才的欠缺,擔保公司并不能取得相應的效果。
三、牡丹江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對策及建議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帶動縣域經濟的大發展黨的十八大對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時代特色的理論觀點和方針政策。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思維方式,樹立“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的觀念,與自己比、與過去比。我們是發展很快,但橫向來比,我們落后了,而且差距很大。特別是對于牡丹江地區來說,不是發展不發展,而是必須跨越式發展。為此,必須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要摒棄一切不適合市場規律的東西,改革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舊機制和舊的工作方式,從而帶動縣域經濟大發展。
(二)強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市場主體地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必須強化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鞏固縣域經濟的發展基礎。以精品農業、品牌農業為核心,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構建現代農業新優勢。
1.要壯大特色農業基地。建設沿江農業產業帶,打造食用菌、蔬菜、優質米、白瓜籽、肉牛、生豬產業板塊,形成“一帶六區”特色產業格局。
2.要做大龍頭企業和品牌農業。要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走“龍頭+基地+農戶”之路,讓龍頭企業成為上聯國內外市場,下聯千家萬戶的橋梁。加大品牌創建力度,在優質米和食用菌產業實施集體商標冠名,打造著名、馳名品牌。
(三)準確定位,突出特色,發展特色經濟
進一步明晰新一輪追趕跨越的發展路徑,順應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大勢的現實選擇,堅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國際化“四化并舉”,著力為“五城建設”提供持久動力。1.加快工業化進程。通過深入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加快工業裂變升級,打造新型工業化體系,力爭2030年前后,與全國同步完成工業化,進入后工業化時期。要轉方式、調結構,培育新興產業與改造傳統產業并舉;要促升級,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入融合,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要擴規模,抓大、壯小、扶微同步推進;要轉方式,加快推進節能減排,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2.加快城鎮化進程。要以建設“區域中心較大城市”為目標,加快全域新型城鎮化建設,力爭到2015年城鎮化率達到63%,城鎮統籌發展始終走在全省前列。要正確認識城鎮化,打破二元結構,追求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同步發展;要借勢借力發展,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強化中心城市核心作用;要擴大農村消費需求,發揮工業對農業的反哺作用,增強城鎮化發展的“拉力”和“推力”。
3.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努力成為全省現代農業的先行區、農民增收的樣板市。要加快產業化進程,順應市場需求調整產業和種植結構,完善農產品加工體系;要搶抓國家推進水利改革發展的機遇,抓好水利工程建設;要提升農機化水平,加快發展山區小型、實用型機械,提高勞動生產率;要整合科技政策、資金、項目,打造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農業科技項目。
4.加快國際化進程。要增強機遇意識,加快哈牡綏東產業帶和“五個中心”建設;要全面提升商貿服務功能,通過“商貿活”帶動“產業興”;要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由夏季旅游向四季旅游發展;要培育外向化特色會展,實現商業化運營,將木博會、黑木耳節等展會打造成品牌;要多領域對外交流合作,積極搭建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實現以交流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
(四)發揮項目的支撐和聚合作用,傾力發展項目經濟
項目是發展的載體,沒有項目,縣域經濟發展就沒有后勁。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通過項目運作來指導經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可以說,抓住了項目,就是抓住了經濟工作的“牛鼻子”。
1.鞏固壯大傳統優勢產業。要抓住全國新一輪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機遇,對于傳統優勢產業,要在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同時,重點實施一批技術改造項目,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拉長產業鏈條,推進企業裂變升級,整體推動傳統產業新型化,生成一大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項目,擴大我省的經濟總量。
2.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牡丹江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也是做大增量、壯大經濟總量的潛力所在。只要不影響生態環境,有顯著經濟效益,不論大項目,還是小項目,都要大力引進,以此來保持經濟的快速、高質量發展。
3.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一直以來牡丹江地區非公經濟發展慢、規模小、比重低。但它具有彈性大、適應力強、有活力的優勢,是激活存量、做大增量的新主體。要通過實行全民創業,開展招商引資,不斷提高非公經濟比重。要切實解決好中小企業市場融資難、準入門檻高、審批環節慢、服務水平低等問題,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圍繞“十大重點產業”搞投資、上項目、求發展,努力形成民營大、中、小、微企業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
(五)加快縣域間經濟的協作發展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縣域經濟不能受行政區域的限制,畫地為牢,而應在國際分工的大背景下,自覺地放在區域經濟中來考慮,來發展,努力形成跨縣域(或縣域間相互協作)的優勢產業及優勢產業群,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布局錯落有致的區域經濟格局。
1.要加快縣域間在內外貿上協作發展。全力促進三個互動:一是口岸與內陸互動。增強口岸縣(市)的窗口、通道、平臺作用,推動口岸功能向內陸延伸,提升內陸縣(市)產業外向度。二是境內與境外互動。大力發展境內外雙向加工基地,利用境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縣域經濟新一輪跨越發展。三是貿易與旅游互動。按照“延時、延線、增值、增量、創優”的思路,積極開發新型特色旅游項目和旅游線路,實現產業間、區域間融合互動。
2.要加快縣域間在一體化上協作發展。各縣(市)要自覺地在大牡丹江格局中統籌謀劃、綜合研究。在空間上,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龍頭地位,形成市縣聯動互動、配套互補的發展態勢。在體制機制上,形成市縣鄉村四位一體、場縣、局縣高度融合的發展態勢。
3.要快強縣域間在民營化上協作發展。一是實施全民創業工程,鼓勵能人創辦領辦小微企業。二是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形成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小巨人”群體。三是實施做強優勢企業工程,打造縣(市)型領軍企業和龍頭企業。
4.要加強縣域間在融資多元化上協作發展。一要積極爭取上級政策資金。二要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以區域合作的強大優勢,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三要用好金融資本,做好縣級融資平臺建設。四要撬動民間資本。
作者:王耀 吉林大學軍需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