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歷史教學論文
一、用多媒體展示細節,讓學生感悟歷史的真情實感
細節雖然不引人注目,但可以造就強烈的現場感,變過去為現實,使學生更好地進入角色,體驗成敗興衰的歷史滄桑,感受歷史人物的酸甜苦辣。例如,筆者在講授《重慶談判》一節時,先采用課件展示方紀的散文《揮手之間》中的一段,引入毛澤東同志應蔣介石之邀赴重慶談判時,在機場上向送行的群眾告別的一個細節:“人群像潮水一樣向著飛機涌了過去,主席站在飛機艙口,取下頭上的帽子,注視著送行的人們,機場上人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激動之情,只是拼命地一齊揮手,主席也舉起手來,很慢很慢,等到舉過了頭頂,忽然用力一揮,便停止在空中,一動不動了。”緊接著就請一位男同學模擬這一過程,并讓全班學生體驗當時主席的心情和“揮手”細節的象征意義。如此的“揮手”細節,使毛澤東同志在重慶談判這個歷史轉折關頭表現出來的雄才大略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學生感悟到歷史的真情實感,課堂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二、緊扣地圖與插圖,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初中歷史的課文中有地圖,甚至配有單獨的歷史地圖冊。學生邊讀史書,邊對照地圖,有利于牢牢把握歷史知識。諸如各種戰爭形勢圖體現出了戰爭的動態過程,學生結合地圖用彩筆勾勒,就能了解戰爭的經過及結果,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空間觀念。例如,學生認真閱讀“淝水之戰形勢圖”,便可知晉軍的勢力明顯不如秦軍強大,而且兵力懸殊,晉軍一共8萬人,而秦軍有80萬人。秦軍先奪益州,再奪荊州江北重鎮襄陽,然后苻堅帶隊從長安出發,東晉主帥桓沖主動渡江北擊,聲援建康。謝玄、劉牢之在淮南以五千兵力大敗前秦猛將梁成十萬兵力。
談到以少勝多的戰役一般都以“淝水之戰”為范例,而通過“淝水之戰形勢圖”能清晰理解當時的戰況,使聯想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歷史遺跡類插圖也占據一定比例,教師可以借助類似的插圖細節讓相關歷史概念形象直觀化,從而讓學生明確其特點及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要求學生仔細欣賞“都江堰示意圖”,并在腦海里聯想都江堰的美妙之處: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為消除岷江水患而修建的,通過中流作堰把岷江分為了內江和外江的壯麗情景。由于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變成了美名遠揚的天府之國,成都平原到現在再也沒有受過水患的困擾。當然,還有事件場景插圖、情境介紹插圖和歷史漫畫插圖等細節也能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歷史,只要我們用得其所,效果也是喜人的。
三、巧引現實社會生活細節,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學生面對抽象的書本知識往往感到束手無策,但是對于身邊發生的事往往比較好奇。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有必要把社會現實生活引入課堂教學,努力構建起歷史與生活、歷史與社會之間的橋梁。社會現實生活紛繁復雜,要營造貼近生活的歷史課堂,需要對現實社會生活題材加以挖掘、精選和加工,也就是將社會生活中一些有價值的細節引入課堂,賦予歷史知識一定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
例如,筆者在《偉大的歷史轉折》的教學中,就讓學生聯系自己耳聞目睹的家庭住房的擴大、電器的添置、道路交通的發展等改革開放成果,切身體驗到改革開放給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真正認同對改革開放的高度評價。類似將現實社會生活的一些細節引入課堂,既讓歷史課堂充滿現實的魅力,又引導學生了解、關注社會生活的變遷;既讓學生理解歷史中的情和理,又可以用歷史這面鏡子認識社會,從而多一份對社會的人文關懷,增強社會責任感,逐步樹立符合社會發展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人在校園、心系天下的社會公民。
四、總結
“長江后浪推前浪,花開山川四季春。”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應秉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新理念,不僅要繼承、發揚傳統教學中的可取之處,而且要勇于創新,為構建新課程“添磚加瓦”。
作者:趙國美 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學校附屬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