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班級管理論文
一、管理會計課程邊界確定應考慮的主要因素
1.實務界對管理會計的實踐應用
管理會計在實務中的應用,與企業規模、企業治理、市場競爭程度等關聯度較大。企業規模較小,公司治理不夠完善,基本處于壟斷經營的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相對較少。大中型及其以上規模,公司治理較好,市場競爭激烈的企業,管理會計得到較廣泛的應用。調查分析顯示,就企業實務界而言,量本利分析和項目投資決策分析在實務界應用廣泛,但他們同時也關注經營和資本的預算、責任考核與業績評價、薪酬激勵等問題。實務界認可和關注的,都應該是我們在有關課程教學和研究中所重點關注的方面。實務界對相關理論和技術方法的實踐和應用,成為其課程邊界確定的重要影響因素。
2.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不但受社會對人才類型和規格需要的制約,而且還要受學生基礎條件以及全面發展要求的約束。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一方面要根據社會經濟和現代科技的發展,按照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狀況制定合理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另一方面,還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層次的不同,按照學生的基礎條件,構建有別于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和中高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并據此構建應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專業能力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應用型也必然成為其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有效邊界。
3.相關課程群的課程內容體系
管理會計課程一般在會計類專業開設。其相關的課程群主要有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和財務會計等課程。雖然各自課程對人才培養相關理論知識和方法技術進行教學的角度和重點不同,但管理會計和相關課程群,尤其是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和財務管理三門課程在當前本科階段的課程內容體系中,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知識交叉和重復現象,容易導致會計類人才培養過程中重復教授相同知識,形成教學資源的浪費;或者在具體課程的教學中因溝通不足形成一些重要知識在相關課程群中都不講授,使培養的學生出現重要專業知識缺失或不足,專業能力不到位。因此,確定管理會計課程邊界,必須充分考慮相關課程群的內容體系與教學邊界。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管理會計課程邊界的確定
1、適度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了解專業相關研究前沿,吸收專業相關最新研究成果,是高校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管理會計理論研究日漸活躍,研究成果日益豐碩,而當前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類專業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課時基本上都在32到48學時之間。要利用非常有限的教學資源,充分了解管理會計研究前沿,并吸收管理會計最新全部研究成果是不現實的。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明顯區別于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結合企業實務界的實踐應用,將作業成本法等研究成果進行有選擇性的適度吸收,作為課程教學的有效邊界。
2.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
管理會計課程邊界的確定,須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會計類專業人才,絕大多數畢業后都直接走向社會,為企業等單位進行專業服務。量本利分析、經營和資本預算、責任考核與業績評價、薪酬激勵等被實務界廣泛應用和關注的問題,納入應用型本科院校管理會計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真正體現教育面向社會,與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有機結合,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這一目標構建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內容。
3.以管理會計職能為主線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都同屬于企業會計,不但具有會計核算這一會計的基本職能,同時還具有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業績考評等職能。管理會計課程應圍繞核算、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業績考評六大職能為主線整合確定傳統內容和吸收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宜將管理會計的核算職能從其他職能中割裂開來,將新近的戰略管理會計等研究成果在教材的傳統內容后邊進行簡單的羅列和介紹。
4.整合相關課程群內容體系
根據財務管理、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各自的學科特征、工作和教學特點,合理歸并有關交叉和重復的內容。筆者認為,管理會計主要為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如何加強內部生產和經營管理的會計信息,其工作對象主要著眼于企業的日常生產和經營管理活動,建議從現行管理會計中將貨幣時間價值、投資決策、資本成本、經營杠桿、經濟批量和資金需要量的預測等內容予以剝離。
作者:李長春 單位:重慶三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