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職“大學語文”教學背景
由于市場環境和人才需求的影響給學生的培養、就業帶來了很大壓力,而高職高專學制只有三年,還要保留出一年的實習時間,這就導致學校對公共課的課時進行壓縮,把重點放在專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訓上。而在幾門公共課之中,英語有四六級,計算機有等級考試,唯有“大學語文”沒有證書的吸引力和課業的壓力。同時鑒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英語能力、計算機能力以及專業素養的要求,學校自然會注重對這些方面的培養。因此,“大學語文”的課時最易被壓縮,課程開設風雨飄搖,自然難以保證教學質量。
二、高職“大學語文”課程開設現狀
(一)是否有必要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存在一定分歧
高職高專從起步到發展已走過多年歷程,但在課程設置和素質培養上還存在著一定盲區,對于各項公共課,尤其是“大學語文”這門學科是否有必要開設分歧嚴重。有人認為高職高專不比本科院校,它培養的是社會的藍領工人,應該注重技能的學習,與其把時間用在公共課上,不如多增加一些實習和實訓機會,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種思想在高職高專中占多數,因此就出現了上文提到的“大學語文”課程日趨邊緣化的狀況。而另一些人,包括筆者認為,語文作為培養學生知識素養的基礎性學科,不僅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愛國情操以及閱讀與表達能力大有益處,更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有力保障。高職高專學生在中學階段對語文雖然有所學習,但在中國固有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偏科或厭學的情況十分普遍,其語文能力遠未達到大綱要求,如果在大學階段不加以復習鞏固,使其語文能力更加退步的話,今后走上社會將舉步維艱。因此,大學語文課程不應該被削弱或取消,而應該進一步加強。
(二)教師在教材的選擇和教學內容的取舍上主觀性較強
由于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起步較晚,國家雖出臺了統一的教學大綱,即《大學語文教學大綱》(教育部高教司),但到目前為止,國家尚未對大學語文課程規定統一的教材,導致各種教材層出不窮,良莠不齊。而教材的選擇多數時候取決于教師的取舍,而教師的取舍標準,就是自己是否擅長,講授是否順手。高職高專的語文教師多為文學碩士或博士,他們都有自己的專業研究方向,那么在上課時自然會傾向自己擅長的方面,這就使學生學不到全面的東西。而且,有些教材在知識和方法上十分優秀,適合學生學習,卻僅僅是因為教師不熟悉、不好好備課而遭到了冷遇;相反的,一些結構呆板、知識陳舊的教材卻因為授課備課方便成為了多年的慣用教材。以上情況造成了各個學校的教材選用有很大差異,教學效果自然大不相同。
三、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方法與策略
(一)更新教學理念,確定新的教學目標
大學語文教學與小學、初中的語文教學大不相同,大學語文更加注重“人文性”,即讓學生在對語文的學習過程中精神受到熏陶,境界得以升華。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高級實用性人才。”因此,對于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理念不能停留在初高中的層面,而要更加注重學生整體素質和人文性的培養。一方面使語文課盡可能活潑起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境界受到熏陶和感染;而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增強語文學科的實用性。
(二)從實際情況出發,為學生量身打造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材
當下高職院校所選用的語文教材,多為本科教材。而對于高職高專的學生們來說,他們的語文基礎本就薄弱,再讓他們去讀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和寓意深遠的文學作品的話,勢必會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導致放棄對語文學科的進一步學習。因此,對于教材的選用應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興趣愛好以及實際需要。高職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接受能力有限,那么教材方面,就應選用一些篇幅短小、通俗易懂且感染力強的文章和文學作品,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培養他們的民族熱情和愛國主義精神,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只有學生愿意學,樂于學,教學工作才能順利開展,教學目標也就容易達成了。
(三)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教學內容
在現如今競爭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場下,為了打造素質全面的人才,“大學語文”課程除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以及表達能力外,還應加強以下方面的培養:
1.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國學精神,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其高尚的人格品質
中華文明薪火相傳,五千年的歷史沉淀下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華,對學生精神品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如《論語》中的“見賢思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韓愈的“不平則鳴”等等,無不體現出中華文化的精粹,值得學生多加學習。
2.增強實用性技能的培養
原有的“大學語文”課程多講授高高在上的文學作品,與實際生活聯系不足,學生覺得學來無用,自然就對語文學習失去了興趣。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應加入論文、報告、說明、通告等應用文寫作教學,讓學生能夠在今后的工作中學以致用,并且使語文學習能夠真正為學生的工作帶來效益。
(四)根據學生興趣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設計
1.適當采用演講、辯論、座談等方式進行教學
如學界對一些詩歌的思想感情存在不同的說法,教師可以找到這些不同的方向設計辯題,讓學生來收集資料,進行辯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變成了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收集的知識也更容易被吸收,從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文學作品,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2.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
傳統的教學就是一面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老師在上面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云里霧里。而多媒體教學可以使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個手段,能充分調動學生大腦的功能,使之處于興奮和激活的狀態。而且多媒體課件或光盤能夠創設全方位的人文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審美感染,從而使學生更加積極深刻地理解課程,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當今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語文作為教育基礎學科,其作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因此,高職高專院校應深刻反思現狀,改善“大學語文”日益邊緣化的處境,提高語文的教學地位,讓“大學語文”真正成為學生更進一步學習和工作的有力跳板。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工作任重道遠,只有不斷更新觀念,不斷創新,才能使大學語文課程獲得新生,完成新的歷史使命。
作者:姚芳 單位:山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