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中小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中小學生誠信狀況不容樂觀的客觀事實,直接反映出他們所接受的誠信教育的缺陷。學校、家庭是對中小學生產生直接而且重要影響的兩種教育環境。下面主要分析學校和家庭中的誠信教育問題與缺陷。
(一)家庭教育功利化,對誠信教育重視不夠,甚至逆向引導
家長對誠信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世俗中的一些不正常現象擾亂著對誠信教育的堅定性,傳統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和功利文化是影響誠信教育的深層次原因。功利化導致父母片面重視智力發展而忽視誠信教育。首先,中國的父母非常希望孩子將來能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能夠出人頭地,成龍成鳳,成為“人上人”。一方面為孩子提供盡可能優越的物質條件,同時片面地注重孩子知識的增長,智力的發展。對孩子的個性、情趣、品德發展關心重視不夠。在眾多家庭中,孩子尚未入學,就開始識漢字;誦唐詩;學鋼琴、繪畫、英語、舞蹈等等,家長的口號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要學習成績好,孩子是否具有誠信的品格和行為習慣、健康的情感、獨立鮮明的個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卻是相當不重視。很多家長不但不重視對孩子的誠信教育,經常給孩子以負面、逆向的引導和示范。在人與人之間缺少信任的不夠和諧的社會大環境下,不少家長從自身的經歷出發,對孩子進行過度的防范教育。他們認為社會太復雜,做老實人吃虧,因此有意無意地教育孩子如何占便宜、如何弄虛作假、如何沽名釣譽……。
把不誠信當做生存技能傳授給子女。此外,父母對孩子的過分溺愛,且觀念狹隘,對自己孩子錯誤過分包庇,把孩子的錯誤歸咎于他人,缺少原則,混淆是非,還有的家長在孩子面前做一些有違誠信的事情。讓孩子是非觀錯亂、顛倒,無所適從。功利化導致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短視性和不科學性,引發孩子的不誠信行為。很多父母有意無意地用物質刺激來引導孩子向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從孩子上小學開始,物質刺激好像已成為很多中國父母的殺手锏。對一個學齡孩子來說,獲取知識,積極向上,取得好成績,得到父母、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就會使他產生成就感、價值感等精神上的愉悅體驗,這是他的內在價值追求和積極向上的持續動力。經常受到外部性的物質刺激,孩子內在精神追求變成對物質的貪婪,而本有的追求進步的精神動力反而被弱化了,他會為獲得好成績、高分數而舞弊作假、隱瞞欺騙、不擇手段。物質刺激在短期內也許能夠發揮一些積極作用,但長期看來,會為孩子的誠信行為習慣的養成和誠信品格的形成埋下隱患。
(二)學校誠信教育力度不夠,學校、教師的不誠信行為帶來負面影響
學校是教育學生的專門社會機構,目前孩子在學校里接受的不適當或是逆向的誠信教育是影響學生誠信狀況的直接因素。
第一,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理念造成學校誠信教育缺乏。誠信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內容,道德教育是育人的重要環節。正確的原則是:教育育人,德育為先。但是在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應試教育還大行其道的現實情況下,學校“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傾向還是異常嚴重。誠信教育在我國的各類學校中被簡單化、邊緣化、形式化。中小學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誠信教育的內容,但針對性不強,目標大且空,此外中小學很少安排誠信教育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誠信沒有嚴格具體的要求。在應試教育的慣性下,很多相關的教育課程被文化課擠占,學校的誠信教育實際上處于一個似有似無的狀態。另外,為了應付各類考試,教師不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差異,不能因材施教,制定過高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學生作業如山似海,苦不堪言,疲于應付,實在完不成就直接抄襲,過度的學習壓力引發學生的不誠信行為。
第二,一些學校行為本身破壞學校的誠信形象,弱化誠信教育效果。目前的現狀是:“素質教育撼天震地,應試教育如火如荼”。教育主管部門不顧這種現實,非要用“素質教育”的標準去檢查考核正在“應試教育”的學校。學校出于對集體榮譽和生存發展的考慮,掩蓋平時學校不符合規定的方面,為了應付上級主管部門檢查,不得不妙招百出。例如,班級學生人數超標,或讓幾個學生藏起來,檢查時不準露面;臨時偽造課程表,增加了實踐、德育、技能等課程;學生不能說出真實的收費情況;藏匿平時使用的各種練習冊和學習資料,對于這些內容學校通過各班主任傳達,要求學生統一口徑,不能說實話,不能“穿幫,露餡”。學校的不誠信行為公然展示在學生面前,損壞了學校的誠信形象。另外,學校在日常管理中表現出種種失信行為,淡化著校園的誠信氛圍,不利于學生誠信品格養成。比如在學校檢查活動期間,要求學生在走廊里輕聲慢步,言行舉止文雅禮貌,教室、宿舍清潔整齊,教師為了榮譽,反復強調,嚴格要求,并且帶領學生集中打掃,而活動一結束,各種現象、問題迅速死灰復燃,教師視而不見、無人問津。這種形式主義和忽冷忽熱的管理方法也同樣給學生帶來信任危機,在誠信方面產生了負面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團員、班干部的產生、各種榮譽的評選,學校的招生、分班,以及后勤采購、基礎建設等等過程中的虛假行為和違規操作,都會使學校、老師的誠信形象受到置疑,使誠信教育變得蒼白無力,降低誠信教育的實效性。
二、中小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
家庭、學校承擔著重要的誠信教育職能,現實中家庭、學校對青少年的誠信教育認識不足,教育力度不夠,甚至是逆向引導。只有徹底轉變觀念,切實有效地開展誠信教育,學校、教師和家長杜絕自身的不誠信行為,率先垂范,營造出青少年誠信品格形成的教育環境。
(一)家長充分認識誠信教育的重要性,發揮家庭誠信教育主陣地作用
家庭是孩子接受誠信教育的第一課堂,而且是一個孩子浸泡時間最長的教育環境。家長必須正確認識誠信教育對孩子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有意識地開展家庭的誠信教育。
第一,父母要營造民主、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以平等民主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能搞“專制”“家長制”。孩子有了過錯,當他如實向父母坦白,父母一方面要批評孩子犯錯誤,讓孩子明辨是非,同時應對孩子勇于承認錯誤的行為要給予表揚和鼓勵。不能過分嚴厲和以粗暴的方式面對孩子的錯誤,因為這樣會導致孩子養成為逃避錯誤而撒謊的習慣。
第二,父母對子女從小要有誠實、守信行為規范的具體要求。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不能過度功利地奉獻“中庸”之道。中庸實質上就是凡事將就,放棄原則。俗話說,無規矩難以成方圓。父母在誠信方面要嚴格要求,原則鮮明。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提出具體要求,比如不拿別人的東西、不應說謊、借別人的東西要及時歸還、答應別人的事情要做到、要守時,不失約;犯了錯誤勇于承認,勇于承擔后果等等。孩子從小就按誠實守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誠信的品質就逐漸形成。正如孔子曰:“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
第三,父母在平時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誠信榜樣。比如,不在趁人不在意的時候亂丟垃圾,不在沒有停車標志的地方停車,收到假幣及時銷毀,不設法花掉。這些在家庭中有意無意的誠信行為都會對孩子的誠信品格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父母對社會上的一些不誠信現象應該是立場鮮明,始終如一地堅持正義,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棄道德原則和良知操守,這份堅守對孩子來說是一筆最大的精神財富,使孩子終生受益。
(二)學校和教師應充分認識誠信教育的重要性,切實發揮誠信教育主渠道作用
第一,學校應認識到德育是一切教育之本,教育育人,德育為先,改變教育的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和觀念,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真正擺脫應試教育的干擾。學校作為教育機構,檢點自身的對外社會行為和對內管理行為,堅決杜絕各種不誠信現象,樹立學校的誠信形象。學校對內的日常管理要常抓不懈,不能忽冷忽熱,有檢查活動時嚴,無檢查活動時松。宿舍干凈整潔,文明禮貌,舉止文雅應該成為學生常態化的行為習慣,是學校要實現的培養目標,不是為了應付檢查。改變對班主任、任課教師、管理教師的評價標準,不能“只見分,不見人”,鼓勵教師積極地進行誠信教育,把在教師的努力下,班集體、學生個人品德上的進步和提高,作為對教師業績的重要評價內容。
第二,把誠信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切實開展誠信課程,組織誠信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以誠信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挖掘各種教育資源,加強誠信教育。如圍繞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故事、格言組織討論,辯論;舉辦征文、演講、知識競賽;利用校園櫥窗,黑板報,校園廣播等大力宣傳誠信事跡。并把學生的誠信先進事跡和高尚行為計入學生的個人檔案,并與評選班干部、評優、評獎、入團和升學緊密掛鉤,這樣就能夠系統性地強化誠信教育。總之,學校要把誠信教育貫徹到日常教學、管理的每一個環節,讓誠信意識滲透到校園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第三,教師要講誠信,率先垂范。無論是管理教師、班主任還是任課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應當體現誠信,教師的言行對學生起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從一些點滴的小事,把誠信教育有意滲透在平時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中。教師首先要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導行,用愛和誠感染學生,用言和行引導學生,言而有信,說到做到,表里如一。不能自己立了規定,不認真執行;更不能表面上教育學生誠實守信,背地里接受家長的恩惠;處理問題時一視同仁,以理服眾。教師表里如一、誠實守信本身就是一種隱性教育資源,對于塑造學生的誠信品質非常重要。
三、總結
誠信教育至關重要,家庭、學校作為兩個重要的教育環境和教育主體要充分認識誠信教育對中小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用“狼來了”套路,功利地告訴孩子們做人要誠信,不誠信會導致不良后果。因為在法治尚未完善,市場經濟還不健全,價值觀時常扭曲的現實社會中,誠信者經常遭受損失,而失信者卻贏得名利。“好人總是輸”的現實不免給人帶來困惑。因此,教師、父母還不能把誠信教育的基點確立在世俗利益的獲得與鞏固上,不能淺薄地、功利地理解誠信,不能把誠信僅僅當做一種生存之道來教育孩子,應把它當做一種原則、一種信念、一種良知、一種更高的價值追求傳遞給下一代,并且身體力行地堅守這份良知操守,這樣才能沖破世俗的各種阻力、壓力,切實有效地開展誠信教育,最終為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作出貢獻。
作者:丁麗娟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第二篇
一、加強引導,樹誠信理念
學生多數時間都生活在學校、課堂。立足于課堂是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最經常、最有效的途徑。在課堂上,每個教師都要留意克制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陳舊觀念,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發掘教材中可作為道德教育的素材,并進行充分引導。例如:教學《我不能失信》(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一課時,在引導學生學習宋慶齡誠實守信的美德時,可讓學生聯系實際談感受。教育學生要用科學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去看待社會上出現的誠信缺失現象,讓學生逐步樹立起“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觀念。引領學生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不說謊、不抄襲作業、考試不作弊、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為規范和道德要求做起———見微知著。另外,還可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進行誠信啟迪。只要在誠信的道路上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相信誠信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完善的人格將會達到。
二、家校結合,創誠信環境
小學生誠信缺失,與社會大環境的污染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家長對學生誠信教育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家長必須增強垂范意識,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楷模。重視加強與學校和老師的聯系,積極配合學生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則要經常進行家訪,定期召開家長會,建立家校聯系手冊,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與動向,這樣既可防患于未然,也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例如:有的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瞞著父母,仿照父母筆跡簽字。如果老師和家長間很少聯系,學生的不誠信行為必定會瞞天過海。更嚴重的是因為學生瞞過了家長和老師而沾沾自喜,養成了不誠實的壞習慣。另外。班主任還應該幫助家長認識誠信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教給家長進行誠信教育的方式方法,讓家長配合學校齊抓共管,提高學生的誠信素養。
三、社會實踐,當誠信標兵
從誠信教育的層面來看,學校應該把社會當作誠信教育的大課堂。學校應多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了校園,開闊視野,增強適應能力。具體作法:(1)讓學生親自動手,搜集有關誠信的名言警句或典型事例和圖片,舉辦專題展覽會;(2)帶領學生參觀或設置無人售報攤,從正面去感受和體驗誠信;(3)讓學生觀看有關誠信的電視節目或影片,進行觀后大討論或演講賽,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去樹立誠信;(4)組織學生進行誠實守信的人物訪談,在過程中去尋找誠信;(5)指導學生建立個人誠信檔案,記錄成長過程中的信用狀況,加大失信成本,從而樹立起“失去誠信,寸步難行”的新風尚;(6)與父母簽訂誠實守信承諾書;(7)建立誠信的激勵制度,對誠實守信的學生佩戴小紅花、頒發獎狀,評選誠信之星。事實表明以實踐活動促進教育既是通過集體教育個體,也是學生個體進行自我教育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總結
誠信是一個養成過程,需要不斷積累。誠信不僅是道德問題,也是一種法律意識,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修養。鄧小平同志指出“: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道德品質要從小開始培養。”我們一定要不負使命,轉變誠信教育觀念,創新誠信教育方法,遵循小學生認知事物的發展規律,科學、扎實地進行誠信教育,力求取得實效。讓我們的下一代樹立誠實守信的做人美德而不懈努力。
作者:徐秀珍 單位: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南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