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誠信教育的內涵
教師、專家、導師、科研管理工作者都是科研誠信教育者,科研管理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也是科研誠信教育者。科研誠信規范,是國家科技、教育等職能部門權威發布的規范科研行為的準則和法規,也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定的約束誠信的具體科研規章。教育手段包括物質的、精神的,一切在教育過程中發生作用的技術、技巧、語言文字等都可作為科研誠信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是教育理論的運用。一是教育概念的方法。通過科研誠信、誠信意識、誠信規范、誠信素質、誠信習慣、誠信行為等概念的教學和認知,在概念上明確科研誠信的內涵。二是教育命題的方法。科研誠信的命題,是對科研誠信現象的抽象,是以判斷的形式表達的科研誠信經驗事實,通過提出科研誠信的命題,為學習和討論定調,深入展開。三是教育系統的方法。科研誠信也是一個系統,涉及許昌因素,通過系統分析、辯證分析,形成完整的邏輯體系,內化為對象的理性具體。受教育者科研誠信品質,包括誠信觀念、誠信行為、誠信習慣。認知、內化、形成和發展科研誠信品質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接受教育、內心體驗、踐行習慣、慎獨自律的過程。
二、科研誠信教育的途徑
科研誠信教育的途徑,是科研誠信教育的技術路線,是科研誠信教育的外在方法,是科研誠信教育從規劃到考核的一系列教育活動的總和。概括起來有以下十個環節。
一是規劃環節。學校要將科研誠信教育納入日常教育規劃,作為本專科學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必修內容和科技人員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著力提高青年學生和科技人員的科學道德素養,增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法律意識,健全人格。加強科研誠信教育的規劃建設,設置課程,選編教材,規劃教育內容,完善教育手段,用規劃來加強科研誠信教育和研究人才的培養。規劃應包括科研誠信教育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課程設置、教材選編、教學組織、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環節、教育環境、考核形式、師資隊伍等。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科研誠信教育活動。科研誠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教育、法制教育等的有機組成部分,要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養成教育。
二是講授環節。科研誠信教育可作為一門課程開設,必修課或必選課。有專人組織教學,聘請教師講課,開設講座,邀請有關專家講演,建立教學制度,實現科研誠信教育的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通過講課、講演、講座,口頭進行誠信教育。通過介紹科學家科研誠信典范事例,啟發學生的誠信意識。通過批評學術不端行為,分析產生的主客觀原因和危害性,提高學生對科研誠信問題的認識。
三是討論環節。討論是學生接受科研誠信教育的重要環節,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討論的內容可以是誠信理解問題、誠信熱點問題、誠信疑難問題。討論的形式可以課堂全體討論、分組討論。提高討論的質量很重要,組織者要提出討論的主題,指出討論的重點,提示討論的思路,提出討論的注意事項,防止討論放任自流,要實現科研誠信討論的有序化。通過討論,達成共識,提高對科研誠信的認識,解決疑難問題。
四是實驗環節。實驗是科研誠信教育的情景環節。實驗就是在思維中設想一種現實的科研誠信問題的情景,假設一定的社會環境、政策環境、學術環境,會引起科研人員產生什么樣的動機和誠信行為。實驗環節,實際上是科研誠信的預期教育、預防教育、預測教育。通過這種途徑,讓對象在意識中首先打了預防針,有了防衛能力,可以在今后的科研活動中抵制學術不端行為的誘惑,避免犯錯誤。
五是實習環節。實習是科研誠信教育的實踐環節。組織學生進行誠信案例實際研判和分析,進行案例警示教育,還可創新多種實習活動模式,引導科技人員嚴格自律并加強科學道德修養。實習環節是科研誠信的實踐教育。通過實習途徑,讓對象在實際案情的自我研判、分析和教育中,提高認識、鍛煉能力、發展潛能,提高科研誠信的榮譽感和自覺性。
六是交流環節。交流是科研誠信教育的自由傳播環節。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組座談、個別談話,不拘一格,暢所欲言。交流式進行誠信教育,可以優勢互補、集思廣益、相互促進。科研誠信教育也可以加強國際交流。積極開展與國際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在科研誠信教育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科研行為規范和科研誠信規范的研究制定,共同遏制國際科技合作中的各種不端行為。
七是練習環節。練習是科研誠信教育的養成環節。設計誠信作業和答卷,讓學生課外獨立完成,教師檢查,給予評價和指導。練習環節是科研誠信的養成教育,能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經過思考、琢磨,逐步形成誠信意識,強化誠信觀念,發展誠信品行。
八是讀書指導環節。讀書是科研誠信教育的自學環節。布置閱讀誠信教科書和有關科研誠信法規文件,讓學生自學,并提出讀書指導意見。通過這一環節,促使學生掌握和鞏固誠信知識,增強誠信意識,恪守誠信規范;發揚學術民主,倡導公正透明;鼓勵自由探索,激發創造活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堅實的社會文化基礎。
九是互動環節。互動是科研誠信教育的角色互換環節。受教育者與教育者互換角色,相互體驗對方的教育心理要求。學生從教育者的角度去體驗受教育者應該如何接受教育才能適應教育,從而改進接受方式;教師從受教育者的角度去體驗教育者如何進行教育才被自己接受,從而改進教育方式。互換環節是科研誠信的體驗教育。雙方互相體驗誠信觀念、誠信行為和誠信習慣,使科研誠信教育教學相長。導師和科研項目負責人等,要充分發揮在科研誠信方面的言傳身教作用,爭做治學典范和明德楷模。
十是考核環節。考核是科研誠信教育的檢測環節。考核方式可以是課堂試題、課外論文、調查報告。考核環節是科研誠信的效應教育。這一環節有著雙重作用,既是科研誠信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檢測,又是科研誠信行為的拷問。通過上述途徑,培養學生“事業為重、奉獻為榮的價值取向,敢于創新、勇于爭先的工作精神,實事求是、團結協作的工作作風,不畏艱難、爭創一流的學術追求”,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創新型人才。
三、科研誠信教育的意義
科研誠信教育涉及道德、制度和法律。因為“科研誠信問題包含個人道德、制度和法律三個層面”,科研誠信教育要在這三個層面著力,才能取得良效。科研誠信教育的意義,是科研誠信教育在科技和教育事業上的地位和作用,對國家科技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科研誠信教育,是科技創新的前階,也是我們每時每刻都應該遵守的做人的基本準則”。科研誠信教育,能促使高校學生和科技人員在科技活動中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崇尚創新、開放協作,弘揚科學精神,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恪守科學道德準則,遵循科學共同體公認的行為規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科技創新的重要舉措,能維護科學的社會信譽、促進科技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科研環境,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合格的高質量的人才。科研誠信教育,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科技競爭不斷加劇的需要,為保障我國科技事業健康發展提供道德保障。
科技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日益密切,科研誠信問題愈益引起各國高度重視。我國廣大科技人員堅持真理、開拓創新、誠實勞動、愛國奉獻,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由于我國相關法制不健全、體制機制不完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教育不夠,加上個人自律不嚴等因素的影響,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科研誠信教育,對于防止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學風的滋長,避免濫用學術權力等學術失范現象的發生,遏制偽造、篡改、抄襲、剽竊等科研不端行為的蔓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應借鑒國外經驗,進行科研誠信理論和科研誠信教育的研究和教學,制定并逐步完善科研規范,加強科研管理部門、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溝通合作,共同推進我國科研誠信基礎教育上質量上水平。
作者:肖雪珍 王念 殷剛 單位: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