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建筑設計論文
一、教學體系的整合與構建
中國礦業大學建筑學培養計劃中,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為112學時,共18周,其教學目標在于通過一學年的學習,讓學生對建筑的場所與環境、功能與空間、材質與建構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因此,對建筑設計基礎課程原有的教學模塊合理整合,將原有的外部空間環境設計、小品模型足尺搭建與小型建筑設計三個環節打包,構成相互關聯的教學模塊。具體而言,在一個相對完整的學期內,在同一個地塊內分別進行場地環境、小型建筑與小品構成設計。通過合理的教學組織與安排,將三個相對獨立的要素加以整合,最終形成要素豐富、形態統一的整體設計。這一教學體系構建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建立對場所環境、材料尺度與空間功能的基本概念,以不同的視角來培養學生對場所、建筑與小品之間的觀察與綜合能力,最終提升學生在今后建筑設計中的環境觀、空間觀與整體觀。
二、教學過程的模塊分解
(一)場所環境設計
在給定的場地中,對場地環境進行整體設計。在對場地及其周邊環境進行整體考慮的基礎上,從形態構成著手,采用合適的“點、線、面”等設計要素,對整個地塊的空間進行劃分,形成變化豐富、空間靈活而又不失理性的外部空間環境設計。同時,在設計中需要預留2個地塊,為后續的小品足尺搭建與小型建筑預留場地。該環節旨在使學生在對場地環境認知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形態、尺度、材料、功能等表達對外部空間環境的理解。同時,結合人在外部空間中的行為關系,培養學生在限定條件下的空間組織與空間構成能力,提高學生對場地意識與環境分析的思考與理解。
(二)足尺小品搭建
在地塊預留的場地內進行小品設計,要求小品與場地的整體環境協調。以形態構成為基礎,根據形式美的原則進行小品構成設計,注意比例尺度、量感動態、整體融合,考慮小品的空間限定與色彩材質,同時還要考慮小品按照等比例進行足尺搭建的可能性。此環節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運用立體思維組織形態,鍛煉造型能力與空間想象能力。在足尺搭建過程中,了解不同材料的美學特征和力學性能,啟發學生對材料、技術和構造的認識。同時,使學生從小品的角度,推敲小品與場地在風格特征與空間限定等方面的整體性。
(三)小型建筑設計
在預留的建筑場地內設計一座小型建筑,與場地環境風格協調一致。根據地塊所處的周邊環境特點,選擇合適的建筑類型,如茶室、展廊、工作室或書吧等,進行合理的功能布置與流線組織。同時,注意外部空間環境與建筑的功能流線要協調統一,組織有序。采用合理的造型手段對建筑的形體進行構思,考慮人體尺度與建筑之間的關系,調整空間構成形式,形成良好的空間互動關系。該環節旨在使學生理解場地、空間與建構之間的關聯性,初步建立建筑設計的場地概念。了解小型建筑的設計過程與思維方式,進一步培養空間想象力。同時,學習與借鑒形體塑造、空間組織、環境功能對應的設計能力,了解建筑材料的初步表現及其相應的結構、構造與空間關系。
三、教學過程的方法
(一)模型操作與搭建
教學中,改變傳統的從功能平面入手的教學方式,通過制作大量的草模與正式模型,使學生從立體空間的角度去考量與設計,不再停留于傳統的單一平面或單一立面設計,全方位地對建筑進行整體設計,設計的完成度較之以往有了較大提升。此外,在設計中需要結合人體尺度,關注人在場所環境與空間中的行為方式,真實模擬現實空間。同時,模型制作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建立空間及建造的邏輯,這也是設計教學中非常值得重視的一個方面。
(二)空間觀察與分析
對于無任何專業背景的一年級學生而言,對空間的認識與分析往往來源于其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因此在教學中往往以“認知———分析———設計”為主線,從已有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通過觀察與分析,了解各種空間的存在特征與空間趣味,培養其學習的興趣與自信,提高空間觀察的眼力,最終完成教學設計。在此過程中,將設計從無意識的狀態轉化為有意識的觀察與分析,逐步提高其對空間生成、空間限定與空間觀察自我分析的能力。
(三)團隊形式的組合
在教學中改變傳統以個人為單位的設計模式,以2~3人為設計團隊,每個團隊選擇相同的地形,在設計前期對場地進行調研與分析,對環境空間進行有序組織與梳理。針對教學中的各個模塊,每位學生都要進行單獨的構思與分析,在團隊討論中進行深化與發展,在規定時間內繪制相關的圖紙,形成完整的個人設計成果。在教學的最后一個階段,在團隊內對各自方案進行合理的分析與選擇,針對“場地、建筑與小品”風格統一、整體性強的成果再次進行整體設計,不斷完善,最終形成相對完整的團隊設計成果。從一年級學生開始采用團隊設計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培養其團隊意識并學習與借鑒他人的設計成果與設計方法,不斷總結與完善其個人的設計,而且還可以培養團結協作能力,為今后融入更多團隊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教學成果總結
經過幾年不斷地探索,教學模式與教學環節不斷改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場地-空間-建構”的整體性加強
在教學組織過程中,打破以往專題訓練的教學框框,將建筑設計與小品建構、室外場地環境設計相融合,將三個不同的專題加以整合,通過“環境中的建筑”“建筑外的環境”“環境與小品”等訓練,引導學生以整體的觀念來研究“場地、空間、建構”三者之間的聯系。
(二)構成要素“點—線—面”的多重訓練
以專題模塊整合訓練為基礎,在三個設計教學環節中均以“點—線—面”為主線,強化教學模式的一貫性。以此為手段,結合空間環境、建筑形態中線性與點狀構成等訓練,強化學生的體塊造型能力。貫穿始終的教學模式與訓練手段,使得形態構成與空間觀察成為該學期空間、環境與建構教學的重點,學生最終完成經過整合的點狀小品建構、線性空間序列與面狀體塊空間的整體設計。
(三)多維視角轉換下的思維開拓
此次教學改革打破了傳統專題訓練中單一的觀察視角,考慮場地中的環境、建筑與小品等諸多要素之間“觀察—被觀察”的關系,站在不同的視角觀察其它的對象,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場地中建筑存在的認識深度,也可以拓寬學生對建筑及其環境整體性設計的思維廣度。(本文來自于《高等建筑教育》雜志。《高等建筑教育》雜志簡介詳見。)
五、教學反思
(一)教學最終成果的整合
盡管在教學中強調“場地—小品—建筑”的整體設計,但從目前完成效果來看,只有部分學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從教學環節上分析,在場地環境設計模塊中大部分學生進行了初步設計,但是當其他兩個教學模塊完成后,沒有很好地將“小品與建筑”整合到場地環境中去。要達到教學的預期目標,還需要對場地環境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而受學生個人能力與教學安排所限,部分學生沒有進一步深入設計與修改。
(二)教學學時的分配
盡管整個教學共18周、112學時,看似時間很多,但將其分解到各個教學模塊,三個教學模塊平均僅有5~6周左右的時間,在學期末還需預留相當的時間整合設計成果,因此,整體教學學時并不寬裕。此外,經過一個學期訓練后的大一新生進入該教學環節,設計基礎仍然比較薄弱,缺少消化的時間,在設計目的、分析手段與觀察能力等方面仍需要花大力氣去提高與培養,因此,對于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培養計劃、教學課程結構搭配等還需要進行合理調整。
作者:張明皓 劉茜 王倩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