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道德教育論文
一、公民道德教育的困惑:價值共識的式微
當代多元思想過度強調(diào)經(jīng)濟利益、感官快樂、個人主義,否定普遍價值,不斷進行價值解構與祛魅,導致價值觀的碎片化。整個社會沒有客觀的、非個人的價值標準,使普遍的道德善變得不可詮釋,相互匹敵的道德理論解釋陷入無休止的矛盾與紛爭,“價值多元論”和“道德相對主義”盛行,人的道德原則、道德價值,作為主觀自由選擇與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喪失了絕對的、普遍的、合理的權威性,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現(xiàn)代論證道德的價值取向,更加劇了道德危機,從而導致了人們價值的紊亂和道德意識的淪喪。價值共識的喪失消解了社會凝聚力,導致了共同價值意識的式微和社會行為的失范,公民道德教育失去了主導性。無主導性的價值觀教育,使受教育者的價值觀出現(xiàn)功利化、非理性化、虛無化等傾向,從而導致公共責任意識的丟失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泛濫。價值意識決定行為方式,價值意識多元化必然導致人們社會行為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代表各自利益的市場主體,有不同的立場和價值主張。因為沒有共同認可的價值標準,每人都秉承自己的標準,一切都被允許,因此,各種利益沖突、價值沖突就變得異常普遍。由此導致,社會的經(jīng)濟生活秩序混亂,一些非道德的行為便會不斷涌現(xiàn)。
價值觀是行為的指針,多元價值觀的激烈沖突,也會使人們失去行為的意義和明確的目標,導致社會理想信念的復雜化,社會榮辱評價標準的混亂化,以及行為選擇的無所適從,一切都可以否定,一切都可以被允許。這不僅直接影響著我國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也影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的建設也具有負面影響。正處于改革發(fā)展轉(zhuǎn)型期的中國,受多元文化思想的影響,社會從單質(zhì)向多質(zhì)轉(zhuǎn)化,各種文化思潮在匯集,人們思想的獨立性、差異性顯著增強。改革中原有的價值觀念被打破,新的價值觀念體系尚未建立。中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決定了社會利益主體的多樣性,現(xiàn)代社會給予了人們價值選擇的自由空間。人們生活的急劇世俗化造成了人類文明的“荒原”景象,人們沉溺于物欲橫流中,精神已徹底淪喪,人被形容為“稻草人”、“空心人”。
隨著既有信仰體系、價值體系、意義體系的徹底崩潰,必然導致前所未有的人的生存危機。總之,多元利益主體形成的多元價值取向正在沖擊我們的民族文化價值觀,消解我們的民族凝聚力,導致個體的公民對中華民族實體性意識認同的退隱與式微。對此,我們應該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將不同利益主體的多樣價值取向統(tǒng)領、相容于一元價值之下,共融于有序整合的價值體系中。加強公民道德教育的關鍵就是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我國公民的共同價值意識,增強中華民族的集體意識。
二、道德教育的關鍵:增強公民的價值共識
公民道德教育就是對公民進行道德品質(zhì)的教育,而道德既是一種社會性、全局性的規(guī)范,也是人們共同的價值取向。道德品質(zhì)是一定社會、一定階段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在個人思想與行為中的體現(xiàn)和凝結,是一個人在一系列道德行為中表現(xiàn)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特征和傾向,同時也是一個人在處理自己和他人及社會、集體之間利益關系時所形成的道德行為習慣。可見公民道德教育的關鍵就是培育與增強公民的價值共識,即實現(xiàn)公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公民道德教育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與靈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始終。鑒于我國目前的發(fā)展形勢和社會道德現(xiàn)狀,黨和國家已經(jīng)意識到并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意義與作用。劉云山強調(diào):“現(xiàn)在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需要不斷提高公民道德素質(zhì)和社會文明程度,要把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主線,貫穿于道德教育和實踐活動的全過程。”《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提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評選表彰道德模范,學習宣傳先進典型,引導人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diào),“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
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三個倡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次,提出了反映現(xiàn)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sh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培育核心價值觀奠定了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體公民的凝聚力之所在,是我國公民價值取向的主導,是我們國家民族的靈魂,決定我們國家的發(fā)展道路。而“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當前,公民道德教育以此為使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置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制高點,進而推動全民思想道德意識的的提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道德價值學說與中國社會發(fā)展實際,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因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公民道德教育之中,實現(xiàn)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首先,要堅持并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的作用,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成為人們的行動指南。其次,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來凝聚全民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主題,這個共同理想把國家、民族與個人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強調(diào)了國家繁榮、民族復興、人民富足,能夠有效地調(diào)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共同為之奮斗,因此,也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其三,要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我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凝練了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兩種精神都是我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并已經(jīng)深深熔鑄于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激勵著全體人民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和風貌投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偉大事業(yè)中去,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四,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規(guī)范社會行為。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全面系統(tǒng)的通俗表達,為全體公民判斷行為得失、做出道德選擇提供了價值標準,應當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遵循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因此,也是提升公民道德教育的一面旗幟。(本文來自于《南昌工程學院學報》雜志。《南昌工程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三、總結
公民道德教育必須增強作為個體的人對其實體(國家與民族)的情感歸屬,這種對實體的情感歸屬的本質(zhì)就是個體公民對國家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國家與民族的主導理論及價值取向,是我們每個人最高的意識形態(tài)信仰。因此,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和根本要求,并以此構建并堅守中國特色的核心價值原則并使大眾對其認同,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凝聚力與自信心。
作者:王傳峰 單位:南昌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