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法律學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合并為一門課程。從2006年秋季開始,全國各高校陸續實施了思想政治理論新課程方案,對大一新生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1新課程與舊課程在“法律基礎”部分存在的差異
“05方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一項重大變革。新課程并不是過去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簡單相加,而是在體系和內容上有機地將二者融合為一門嶄新的課程。以“法律基礎”部分為例,新課程(“05方案”)與舊課程(“98方案”)相比有很大差異。第一,在教學目標上,根據“98方案”,《法律基礎》課作為一門法學入門課程,它承擔著面向非法律專業的普通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和宣傳的任務。它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理論,我國憲法、相關法律和國際法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精神的學習,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法律意識,增加大學生法制觀念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1]
“05方案”明確規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任務主要是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大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2]即合并后的新課程從內容體系和講解要求上更強調將道德與法律、德治與法治緊密結合起來,要求教師從深層次上將二者融會貫通。第二,在教學重點上,舊課程涵蓋了我國的基本法律制度,體系復雜,內容繁多。許多高校在教學處理上也把普及法律知識作為教學重點。新課程內容重組擺脫了對倫理學與法學學科知識系統性、完整性追求的束縛,濃縮倫理學與法學等學科知識的精華,始終圍繞著培養大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與法律意識這一主線開展,[3]更側重于培養大學生遵紀守法的觀念。第三,在教學方法上,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兩門獨立的課程,必然有所側重,有所不同。合并后的新課程并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探討一種全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第四,在教學課時上,合并后的新課程課時大幅縮減,留給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時間也相應減少,知識點卻有增無減,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如此龐大的內容體系,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框架內對全體新生講授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意識,無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改革后的“法律基礎”教學部分面臨的難題
新課程的變化勢必給教學帶來一些難題,尤其在法律基礎部分會面臨如下難題:
第一,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紛繁復雜的法律內容教授給學生。“05方案”將法律部分內容安排在教材的第七、八兩章以及第五、六章的部分,這是對我國的法律體系和知識的高度濃縮,而按照教材篇章比例大部分高校用于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時間大概在10個多課時,10個課時要講授相當于法學專業本科四年的內容并獲得預期效果,這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無疑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第二,如何在有限的課堂上將專業性很強的法律知識教授給非法律專業的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屬于通識教育范疇,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而法律知識專業性則很強,作為受眾群體的大學生是非專業的,不但接受法律基礎教育之前是非專業的,即前大學階段幾乎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和思維訓練,而且在接受法律基礎教育之后也是非專業的(法律專業學生除外),[4]思政教師要將全體大學生培養成法治國家所需的具備基礎法律知識和素養的大學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第三,如何將枯燥的法律條文生動地傳授給學生,以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對于形象生動的知識易產生興趣,更能主動學習和接受,然而法律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具有規范性的條文,思政教師如何變枯燥為生動,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意愿,是一個教學上的挑戰。作為從事新課程教學的教師有責任去思考和探討如何應對課程改革帶來的難題,筆者認為要解決以上難題,除了教師要努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還要適時轉變教育教學方法,這樣才能駕馭和勝任教學任務,在有限時間內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新課程中“法律基礎”部分教學改革初探
基于以上認識,結合在教學實踐中的不斷探索,筆者有以下幾方面體會。
(1)了解受眾群體特點,按需講授。作為“80后”、“90后”的大學生,普遍特點就是反感講大道理,個性張揚,好奇心強,自制力弱,知識面廣等,要想讓法律基礎部分教學得到學生認可,就一定要從教學方法和大學生的需求兩方面入手。
一方面,授課時如果僅使用一種教學方法按教材內容講解,很快就會引起學生厭煩,產生抵觸情緒,更不可能產生共鳴。因此,通過使用如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啟發提問、多媒體、模擬法庭等多種教學方法,可以保持課堂新鮮,增加學生興趣。
另一方面,應當了解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最需要和最關注的法律問題,按需講授。
對全體新生講授作為法治國家公民應當了解的基本法律知識,如憲法,犯罪與刑罰,婚姻繼承等相關問題;選取學生關注度高的法律知識進行講解,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問題;根據不同專業學生關注不同領域的法律知識進行差別講授,如經貿系的大學生更關注經濟領域的法律知識,而食品系學生則更關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規范……這樣結合大學生實際,結合生活,有所取舍,有所側重,既滿足大學生的不同知識需求,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又能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
(2)運用案例教學,增強教學實效。案例教學法是指以具體的典型案例為出發點和主線索,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多種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對案例提供的客觀事實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見解,作出判斷和決策,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啟發式教學方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