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地理教學論文
第一篇
一、地圖空間認知在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引入
在課堂的初始階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至關重要,這就自然離不開知識點的引入,而地圖作為初中地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以圖幅和色彩代替了文字,使學生得到注意力得到吸引,在此情況下,將學生的思維潛移默化的代入空間認知中,例如老師要對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進行講解的時候,將其洋流概念、形成原理、性質分類、模式以及分布等一一呈現,但是學生認為概念等均具有抽象性,使得學習的信心消退,但是將其順序轉變,首先向學生將洋流分布圖展現,則會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并且對圖塊中的箭頭走向密切關注,并觀察圖表旁邊的標注,對箭頭的代表性進行了解,并逐漸進入感知的教學情境之中,老師則從各種顏色的箭頭開始著手講解,使學生將空間認知逐漸建立,并將空間比較和定位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如向學生講解澳大利亞暖流的時候,先讓學生對其位置進行搜索,使空間定位于無形之中產生,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提升教學教學和質量,再者就是加強圖和文的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告別單一文字的呆板、抽象和乏味,向形象生動那個轉變,輔助地理教學活動的開展。
(2)承轉
這是一種重要的地理教學行為,它的開展基礎是地理教學理論,并將各個環節借助藝術性的方法進行串聯,使之渾然一體,拓展學生的心智,地圖作為承轉的重要工具,使各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為廣大的教師提供廣闊的創造空間。例如,在講解我國人口遷移問題的時候,讓學生對比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的人口遷移變化情況,并針對各個時間段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將美國1850年的人口遷移示意圖引出,其中地圖就發揮了重要的承轉作用,并且具有自然性,而無需復雜文字的銜接。
(3)歸納
對課堂知識進行適時的歸納和總結,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性的知識結構,并且對知識結構進行調整、梳理、歸納和概括,保證了知識點之間的承上啟下,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促進教學內容的升華和深化,而地圖則是重要的工具。例如講解地震和火山知識的時候,將處于地震帶上的國家向學生一一展現,如古巴、土耳其、美國、智利以及印度尼西亞等,并向學生介紹分布特征以及形成的原因,并找出各個國家在分布和成因上的異同點,促進知識的歸納梳理和掌握,提升地理學習成效。
二、地圖空間認知應用于地圖題解答
在初中地理學習中,地圖題是地理題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借助該題型能夠有效的考查學生對圖形的識別能力以及地理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整體地圖能力的提升。其中地圖空間認知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了對空間認知的規律進行思考之外,還將心象地圖包含其中,保證了學生思考的形象性和快捷性,與文字題型相比較之下更有說服力。而學生通過對圖形觀察,將目標地物空間定位,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認知,最終得到正確的答案,這就要求了學生在平日的學習過程中,必須不斷的總結基礎知識。
三、地圖空間認知教學中GIS的應用
GIS是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形成的地圖信息,使地圖語言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并且老師好可以加工和選擇所需的教學地圖內容,并將其隨意的縮放,在相關內容的查找上也具有形象性和便捷性,將空間認知過程完全展現,達到優化課堂和拓展教學內容的目的。例如制作專題地圖時,將GIS作為重要的手段,并且充分的考慮地圖尺度等相關因素,將GIS制圖的共享、便捷性、形象性、靈活性以及多維化優點一一展現,加強教學中學生的地圖空間認知。例如在制作交通圖時,將省道、國道等文件加載,并將不同的顏色和線性設置,將圖例和圖名等相關要素設定,使學生能夠形象直觀的建立地理空間認知。
四、結語
通過以上探討,我們得出,在后期的初中地理教學中,老師必須加強學生地理空間認知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使學生將心理表象建立,促進解題和分析問題,進而有效的提升初中生的地理學習成效。
作者:趙娟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育才中學
第二篇
一、提升地理素養,讓學生學會識圖
要想在高中地理課堂開展優質高效的地理地圖授課,提高學習效率,首先應該讓學生學會識圖、學會分析,具備一定的識圖分析能力,這是開展地圖教學的基礎工作。對于識圖,教師要教給學生識圖的方法,要做到“授人以漁”。教師要讓每一位同學都必須掌握地圖的幾大要素:比例尺、方向、注記,等等。在具體的授課中,教師還要教給學生如何判定地圖的名稱,了解地圖反應出來的信息,如區域旅游圖、區域交通圖、資源圖等;能讓學生依據學習知識,判斷地理方位,如經緯度、南北半球、氣候特征、降雨量、溫度線等;另外還要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問題,讓學生依據地理知識挖掘出地圖中潛在的知識。對于高中生來說,經過初中三年的地理學習,應該具備了一些基礎性的讀圖能力,這時學生可根據圖例講解的文字內容和地圖本身,加強融合,有效地解決問題。
二、樹立用圖意識,提高用圖質量
在高中地理授課的過程中,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地理教學時時刻刻也離不開地圖。地圖不但可以讓學生在地圖上清晰地了解地理知識,還能讓學生通過地圖授課整合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構建知識結構。我們知道,高中地理學習的內容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學習難度較大,很多的知識還超時空、跨區域地存在,有時候學生不易理解。如:在學習經緯線時,很多學生都有不少困惑,真正理解的學生寥寥無幾,他們認為那些虛構的經緯線,根本不存在,為什么還要研究它們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充分恰當地利用地圖冊或者地球儀就可以直觀地呈現這些知識點,消除學生的疑惑。
三、總結
地圖已經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地理學科的重要標志,地圖不但可以直觀地展示地理知識,形成知識結構,還有利于提高知識的辨識率和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力及使用率。在日常的教學中,地理教師一定要樹立地圖教學意識,在開展地圖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來選擇地圖和使用地圖,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用圖習慣和提升學生的識圖能力,讓學生養成自覺用圖的習慣,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及運用能力。
作者:楊云 單位:江蘇省吳江縣汾湖高級中學
第三篇
一、在藝校地理教學中使用地圖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沒有充分利用教學設施
教學掛圖能夠幫助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征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但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教學掛圖的使用,從而無法加深學生對地圖的了解,無法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阻礙了學生心靈地圖的創建。
(二)教師缺乏一定的地理素養,無法在黑板上為學生提供簡易的地圖
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有時需要在黑板上進行畫圖,并在畫圖的過程中做適當的講解,但是個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一些原因,不能在黑板上畫圖,即使畫圖了,也不能同時進行解釋,因此無法加深學生對地圖的認識。
(三)教師沒有將地理教材中地圖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地理教材上會穿插一部分地圖來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使用,但是個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因為缺乏足夠的時間,而不能向學生完整仔細地解釋地圖的含義,從而影響了地圖作用的發揮。
二、如何解決地圖在使用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
(一)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設施
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學設施為學生提供足量、優質的地圖,加深學生對地圖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解圖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地理成績。(本文來自于《學周刊》雜志。《學周刊》雜志簡介詳見。)
(二)努力提高教師的地理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要想贏得學生的尊重,必須提高自身的地理素養,進而在課堂上能夠清晰準確地為學生講解地圖,加深學生對地圖的理解,幫助學生做題。
(三)教師要將課本中的地圖與課本知識聯系起來
作為地理教師,除了要擁有較為豐富的地理知識,還要在授課過程中將課本中的地圖與課本的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不僅能夠理解課本上的知識,還能夠進行圖文轉化、圖圖轉換,提高地理學習成績。
三、結語
為了讓藝校學生的地理成績更上一層樓,在對藝校學生進行地理教學時,教師要利用地圖來加深學生對地圖的認識,提高學生利用地圖、圖標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心靈地圖。同時,在使用地圖進行地理教學時,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教學設施,增強自身的地理素養,將課本中的地圖與課本中的知識聯系起來,進一步提高藝校學生認識、使用地圖的能力。
作者:康福裕 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