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養成教育論文
發展中的中國面臨著各種社會觀念和社會浪潮的沖擊,青年學生作為特殊的群體受這些觀念和思潮的影響最大,直接表現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歸納來看是缺乏人文關愛和心理疏導的典型表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加強對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培養年輕一代具有堅定政治信仰和現代知識的共產主義接班人,是強國富民的重要基石,是踐行“中國夢”偉大理想的基本要求。
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可以通過養成教育實踐,養成教育的目標是促進青年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更注重的是學生主體的群體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中國特色的文化培養。青年學生他們所肩負的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引導,而正確的理想信念,不僅關系社會的長治久安,更關系到民族的興衰。理想信念教育不可缺少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通過對學生實施養成教育來實踐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就是通過具體的教育手段促使他們養成文明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塑造學生具有獨立生活能力、意志堅強、具有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完美人格。通過“督導、引導、疏導和指導”,“四導”方法來實施養成教育,在教育中堅持以人為本,突出青年主體的。強化學生言行督導,形成剛性他律與柔性他律有機結合長效機制。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管理,是對大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
學生管理不僅僅是為了擁有一個正常的教學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更重要的是通過管理對學生進行言行訓練,這是養成教育的基礎手段。做到有制可循、有度可依、寬嚴適度、嚴而有格,將養成教育的目標細化到管理制度中。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引導,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在“三觀”上具有發展與不成熟的可塑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核心和“靈魂”。 大學生養成教育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因此,將開展大學生養成教育活動作為加強學生養成教育的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程。并在計劃和實施上確保做到系統性和有序性;確保做到橫向一體化和縱向系列化,從而更好更快實現學生養成教育工作既定目標。在制定規章制度的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聽取學生意見,這不僅有利于制度的完善,而且也是宣傳制度、統一認識的過程。可以通過學生會等大學生團體,圍繞大學生素質拓展和養成教育為中心積極開展學生活動,以創建“文明寢室”、“文明班級”為依托,引導學生發揚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作風,倡導文明交友、文明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組織班級、黨團組織通過多種形式,集中開展主題班日、主題黨日等活動,引導同學深入了解英模的先進事跡,崇尚高尚品德,感悟時代精神。廣泛動員組織廣大同學積極投身、踴躍參與活動。
重視特殊學生情緒疏導,強化“全員育人”實效性。在實施整體教育計劃的同時,也注重兼顧個體。對于出現的個別特殊的學生我們有個別教育的方案。所謂特殊學生就是在學習、心理、人際交往、自我約束等方面存在各種問題的學生。這些學生出現以上問題往往和他的學習、生活、為人處世、思維等方面習慣不良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宗旨是不放棄、不拋棄任何一個學生,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有個別學生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注重動態方法與靜態方法的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爭取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同,增進執行主客體在相互理解基礎上的協調與互動,使“權力化”的制度變得“人性化”,促進學生身心愉悅地發展,真正達到“和諧統一”的和諧境界。增強學生進取性文明習慣指導,努力實現“全面成長成才”。指導幫助大學生培養思想道德上的進步要求,幫助大學生提高意義世界層次,特別是形成和發展大學生進取性文明習慣應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著力點;而指導大學生設計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專業目標,努力實現“全面成長成才”是實現這一核心的有效手段。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及事業成功的強大動力。有了明確的目標,就有了內驅力,可使人變得積極向上。加大專業思想教育指導力度,通過“職業定向及生涯規劃”、“專業素質培養及拓展”、“崗位技能及專業要求”講座、“職業道德及求職技巧”專場講座等人生目標和就業指導活動,使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養目標、就業前景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確立正確的專業思想,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熱愛自己所學專業,并把個人的專業理想升華到社會理想的高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培養勇敢、頑強、勤勞、自信、熱情、團結互助的優良品德,激發主動與創造精神。以一種積極進取的文明習慣投入到學習、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當中。
強調將當前青年群體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從以往的宣傳轉變為以養成教育寓教育于活動之中的方式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注重教育過程的人文關懷和教育對象主體的情緒處理。將原有的單純強調解決難點、路徑變成這樣潛移默化的人文素質和養成教育,并使其進行融合。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成為具有較高的文明素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勇于開拓進取、善于學習的人才,而這種合格人才所具有的這些基本素質的造就,也正是養成教育的歷史使命。
作者:李瑩 單位:燕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