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小學數學論文
一、有效利用教材
其一,緊扣教材。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教師要吃透教材,尤其是要弄清知識間的前后聯系,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抓住教材的重點,充分利用好數學新教材中給我們提供的例題和情景圖,組織學生深入地進行學習和探究。其二,延伸教材。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了解教材、緊扣教材,更為重要的是延伸教材。即要將數學課本內的知識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以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唯有如此,方能使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二、選擇適當教法
課堂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內容不同、課型不同,教法也自然會不同;而內容相同、課型相同,因教師各自的風格、習慣不同,教法也會相異。有道是“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貴在得法”四字,道出了課堂教學的真諦。它生動地說明了教師教學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教學對象的思維特點,去選擇最為恰當的教學方法。譬如,低年級的課堂教學,要偏重于直觀操作法;而高年級的課堂教學要偏重于嘗試法和知識遷移法等。要注意的是,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來完成課堂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是其至高無上的宗旨。
三、營造競爭情境
小學生天性好新、好動、好奇、好勝,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的這一身心特點,將競爭的機制引入課堂,給學生創設一個競爭的情境,開展一些有益的游戲競賽活動,從而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成功,享受到快樂。如“算24點”游戲,不同智力層次、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玩,一年級的小朋友可玩加減法,二年級的學生可以加入簡單的乘除和兩步以內混合運算。還可以用“數學撲克”玩競爭性的“爭上游”“拍大數”等游戲。這樣的課堂,寓新知于游戲競賽,通過競賽使學生對新知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游戲中獲得了新知,在競爭中發展了智力,在爭勝中享受了快樂,從而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四、建立平等關系
新課程改革提倡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不管是在生活還是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都要摒棄舊的教學觀念,擺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允許學生持有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教師也要放低自己的身段,虛心聽取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以及時修正自己的錯誤,改進自己的教法。這樣,一旦師生之間形成了良好的關系,學生便會“愛屋及烏”,對教師所教的數學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成績也會得以大幅度的提升。(本文來自于《學周刊》雜志。《學周刊》雜志簡介詳見。)
五、講練兼顧優差
練習是知識內化的過程,應貫穿于新授課的始終。課前預習中有練、課中有練、課后還得有練,只有學練結合,學生才能將新知變為自己的東西。而學生都存在個體差異,他們的智力、知識基礎等均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教師布置練習,一定要照顧到他們的差異。在設計練習題時,要由易到難、由直觀到抽象,有層次、有梯度,難易適度,高而能攀,確保所有學生都能有“事”可做,都能通過練習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作者:侯偉娜 單位:河北省平山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