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幼兒教育論文
一、幼兒教育傾向小學化所導致的嚴重后果分析
根據國際教育進展研究組織(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ofEducation)針對全球大約21個學校所做出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孩子數學計算能力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相應的創造性思維卻是倒數第五。在一些美國學者的眼中,固定思維的突出,但是發展性思維的萎縮,使得中國孩子越來越程式化,這種幼教小學化教學模式,不僅僅是急功近利的表現,同時也對孩子的成長添加了太多的限制性因素。
(一)通過拔苗助長的教學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催生”,雖然能夠顯示出一時的教學成果,但是這個成果并不能長久的持續下去,反而會使得孩子在長大以后,嚴重的缺乏自我發散思維的能力,畢竟對于每一個人來講,某一些知識是必須達到某個年紀或者是達到了一定的成熟度以后,才可以進行接觸的東西,如果提前的進行這方面知識的教授,往往會適得其反,對于今后孩子的發展,會造成太多的局限性。
(二)違背了孩子正常的身體、心理健康發展的規律,并且嚴重的阻礙了孩子正常的潛能被挖掘,同時,本來應該有戲、認知這個世界的時間,被大量的課程以及課后作業所占用,孩子根本沒有任何多余的心理以及思維對外界豐富多彩的世界進行認識,同時,也極為嚴重的限制了孩子個人能力的發展,使其永遠只局限于一個小小的圈子中,并且變得越來越程式化。
(三)在幼兒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或者家長大多使用一些強制性的教學方式讓孩子接受教育,這樣會使得孩子在有效地心靈中便對學習產生一種極為嚴重的厭惡感,同時還會逐漸的形成急躁、浮躁等不安的心理情緒。如果長期保持這樣的學習狀態,會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主動的學習過程,逐漸的轉換為一種被動的吸收過程中,并且開始嫉妒的厭惡接受知識,甚至是生活知識也會越來越厭惡。
二、根據幼兒本身的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幼兒教育的發展,努力克服以及杜絕幼兒教育傾向小學化
根據國際國內相關的心理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等多個方面的研究結果分析,都揭露了一個共同的石佛寺,就是早期經驗與未來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幼兒教育的功能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著眼于未來的奠基工程,具有潛伏效應和長遠效應,必須改變人們對教育急功近利的期看,幼兒園教育應著眼于兒童發展的長遠目標,這就是發展的可持續性原則。按照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辦教育,克服幼兒教育小學化,是一項社會性的綜合性工程,主要從三方面著手:
(一)轉變教育觀念,端正幼兒教育辦學的指導思想國家教育部《綱要》明確規定:教育必須“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幼兒的長遠發展”。幼兒園首先要堅持《綱要》正確理念,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才能克服幼兒教學小學化。要解決幼兒教育小學化,首先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在我國基礎教育中,幼兒園教育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人的成長和發展影響最重要的部分,幼兒園的教育應該遵循國家相關的教育法規和實施綱要,在幼兒園階段進行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的教育,其他的應該堅決予以杜絕。
(二)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因材施教國外著名的心理學家piere在其專著中這樣說道:對于幼童而言,其認知能力的發展可以區分為以下4個階段:0歲到2歲之間,是感知運動階段;2歲到7歲之間,是前運算階段;7歲到11歲之間,是具體的運算階段;到了11歲到15歲之間,是孩子們的運算階段。在進行幼兒園的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應該是老師組織形形色色新穎有趣的活動或者是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活動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認知能力,而幼兒園也應該將這種活動或者游戲,當做是教育最基本的模式,不是常說:寓教于樂嗎?
(三)開展家長教育,了解幼兒教育規律家長的錯誤引導和需求是與幼兒教育小學化息息相關的,因此,我們應該定期定時的為家長做好宣傳,幫助家長了解正確的教育理念,了解學生的發展規律,了解幼兒教育階段的主要任務和幼兒全面發展的各種要求。了解科學的教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家長和幼兒園以及社會真正的為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做出努力。對于幼教小學化相關現象的杜絕工作而言,這是一項極具社會使命以及困難程度的個工作,它需要每一位幼兒教育人員甚至是全部的教育人員加入到杜絕工作中,以社會輿論為最終的目的走向,在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帶領下,真正的杜絕幼教小學化現象,只有做到這樣,才能真正符合孩子們類型思想,并且最大限度的發展他們身體內所蘊藏的巨大潛力,有效地保障幼兒能夠在一個健康、向上的環境中學習。
作者:杜成志 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意綏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