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選擇
我國評價指標體系中包含了44個指標體系,每個指標體系都有其特點,在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依照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建設發展。在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選擇過程中需要考慮生態農業所在地主要特征以及相關研究者考慮相關問題的角度,通過對地區資源環境、農業相關政策、農業經濟以及地區協調性等多個方面對該地區的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全面分析,從而選擇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對當地生態農業生態與經濟、生態農業環境與經濟以及當地人口與社會環境等諸多指標進行有效評價,以此來了解我國不同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狀況,明確地區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響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生態農業經濟,為實現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斷前進。
2、生態農業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針對生態農業經濟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那么要利用評價指標體系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對相關參數及內容進行計算評估,在評價指標計算中常用的計算方法有二級指標綜合計算方法、三級指標綜合計算方法以及系統總可持續性指標計算方法等。在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利用二級指標綜合計算方法可以確定權重,權重會隨之指標數值的不斷變化而變化,而通過權重的變化則可以判斷出一個地區生態農業發展的重點與薄弱點,使相關決策者及工組人員對地區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有一個較為客觀清晰的認識。三級指標綜合計算方法指的是農業發展指數,通過指數變化可以較為直觀的看出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趨勢。系統總可持續性指數的計算方法對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性進行度量,實際上也是對生態農業發展的不可持續性的一種度量。生態農業健康、經濟活力程度以及社會的可接受度等因素或多或少都會對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可持續性指數計算中不適合賦予其不同的權重。通過生態總可持續性指數變化可以對同一地區或者是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時間段的生態農業可持續性進行比較,這樣一來可以提高各地區生態農業經濟的競爭力,提高地區生態農業經濟實力,從而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經濟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3、總結
我國生態農業中包含了多種類型的農業經濟,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不同地區生態農業經濟的特點及實際發展情況選擇相應的計算方式,通過生態農業發展指數的數值變化,對不同地區的生態農業或者同一地區不同的生態農業類型發展狀況進行科學比較,明確其在發展中的不足之處,從而不斷改進,實現我國各區域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與和諧發展。
作者:劉鈺 覃群明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