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小學音樂論文
一、以游戲的活動性引導學生充分表現“音樂”
小學音樂教學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掌握音樂知識,靈活運用各種器官,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表現能力等。而游戲的活動性能夠讓學生的各種器官得到活動,從而鍛煉他們的相互配合性,促使其產生教育效應。在教學中,筆者鑒于小學生的模仿力較強,進而開展一些模仿、角色扮演類的游戲活動。
如:在學習《在農場里》歌曲時,筆者讓學生分別扮演動物,即:有的扮演豬、有的扮演鴨子、有的扮演牛,總之,讓學生扮演自己喜歡的動物,并跟著唱該動物的唱,同時要求在唱的過程中,自己扮演的什么動物就要模仿這個動物的動作、聲音等,讓學生盡情的展示自我,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表演中來,增強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感染,進而充分的展示音樂。再如:在欣賞《在鐘表店里》樂曲時,筆者開辦“人體模擬鐘表”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模仿各種各樣的鐘表,并且跟著樂曲的節奏進行擺動,學生紛紛進行模仿,其模仿形狀千姿百態,學生個個激情勃勃。這樣的模仿游戲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能夠深化學生對音樂的了解和認知,從而全方位的來表現音樂。
二、以游戲的競爭性吸引學生對音樂的深入理解
競爭是游戲教學過程中的特性之一,在實際開展過程中是選擇性的運用。小學生的爭強好勝心理很強,一定的競爭游戲能夠激發學生的斗志,激勵學生學習音樂,深入探究音樂知識等。
如:在學習《沂蒙山小調》歌曲時,筆者首先播放一遍這首歌曲,進而讓學生結合自己所掌握的音樂知識,給這首歌曲起名,進而選出最為貼切的歌曲名字獎勵一枚五角星,學生很快開始聆聽歌曲,發展思維,有的說是《沂蒙山歌》、有的說是《歌唱大山》等等。這樣以競爭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給歌曲起名的游戲活動,加強學生對《沂蒙山小調》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在此,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即:小學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表現欲望強,很容易受趣味情節或者鮮明特征事物、活動道具的影響;小學中年級學生則在心理上有了一定的發展,在視覺、知覺上有了滿足性,喜歡想象、聯想等發散思維較強的事物、活動;小學高年級在心理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他們的情感和意志得到了發展,對事物有了一定喜好、厭惡的選擇。教師應注意結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來設計競爭性的游戲,進而確保游戲開展的有效性,深化小學音樂游戲教學。(本文來自于《現代閱讀·教育版》雜志。《現代閱讀·教育版》雜志簡介詳見)
三、總結
總之,游戲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開展是與小學音樂教學相吻合的。它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出現在小學音樂課堂,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音樂知識,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它有著很強的推動作用、催化作用。作為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靈活掌握游戲的教育性、趣味性、活動性、競爭性,合理的設計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音樂知識,最終促使學生自主的學習音樂、發展音樂、創新音樂。
作者:鄭大庇 單位:深圳市龍崗區坪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