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嚴禁派是靠不住的。我們都知道,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歷史進程的主要動力。因此,當網絡技術已經融入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之后,再想要屏蔽它就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一個新的文明正在我們生活中出現”。從這個意義來講,融合派或許有無所作為之嫌,但是嚴禁派卻必將走向失敗。如果說嚴禁只是為了暫時的效果,那么這效果往往意味著將來需要以巨大代價加倍償還。嚴禁派的做法固然行不通,但融合派也同樣毫無前途。通過游戲學習,徹底寓教于樂,也許是融合派最誘人的廣告之一,可是與其說它是寓教于樂的理想境界,不如說更像看似富麗堂皇的海市蜃樓。因為技術絕非表面看起來那么死板簡單,容易擺布。對此德國技術哲學權威F•拉普也曾指出:第一,技術過程和對象當然并不總是事實上中立的,例如可能永遠找不出高度專門化的軍事武器有什么和平用途……第二,技術不僅會產生物力上的副作用,同樣還會產生感情和精神上的影響。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所有媒體技術的本質就是娛樂!網絡文化作為事實上的“第四媒體”,在娛樂方面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點和教育教學主要依靠形象思維感悟理解的本質完全抵觸。返回到語文教學的歷史來看,相比這些輕松愉快地娛樂,學習無疑就是一種精神領域的艱苦勞動,一項意識世界里的馬拉松比賽。
唐人盧延安嘆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語文教學固然不反對以苦為樂,樂觀地看待學習,但是若以為艱苦勞動或許可以被輕松娛樂所替代,這也實在是有緣木求魚之嫌。而娛樂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能夠將聲光色等令人眼花繚亂地映像直接訴諸感性。語文教學完全是一種思考訓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融合派不僅是沒有前途,甚至還有潛在危害,因為它讓很多教育者正在放松警惕。因此,看清了網絡文化的娛樂本質,才能阻止它對于語文教學的蠶食。典型例子就是網絡文化快速多變的特點,對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消解。在今天的網絡文化中,就是貼張特寫照片,實在是非常具體,完全沒有發揮想象力的必要。長期暴露在這樣的文化環境里,學生語文素養怎么會提高。所以奧威爾之問正好揭開了整個媒體時代的核心機密——“即便是終日迷失在娛樂信息的海洋里,也得不到任何嚴肅思考所需的有用信息。”然而,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網絡文化已經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傳統的教學模式正在承受無比巨大的阻力。可只要轉換角度,以人為本,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還是可以找到相應措施。我們認為:教育除了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幫助他們用知識武裝自己,為他們自己的生活做好準備。其次,客觀地來說,網絡文化對于語文教學有些影響確實一點不假,但是語文對于網絡文化,卻具有更重要意義。中國信息技術的旗幟——聯想,是靠漢字處理起家;中國唯一的世界級軟件是方正的飛騰漢字排版;而打開標準美國制造的微軟操作系統,唯一能看到有中國標志的地方——就是微軟拼音的版權頁——“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開發”。而隨著網絡的普及,中國人上網人數已經世界第一,漢語必將是互聯網使用最多的語言。
今天我們的三尺講臺上正在打造的,正是明天網絡文化的中國魂。美國科學哲學家尼爾森說:“計算機的目的就是人類的自由。”綜上所述,我們很容易發現,從語文角度來看網絡文化,我們從來都不缺乏思想武器,中國古代圣賢對于技術的局限性早有定論,《莊子•天地篇》指出“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今天我們真正缺乏的是重返傳統的清醒頭腦。忽視網絡文化而無所作為固然不妥,作為新生產力的代表產物,網絡文化肯定會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影響,語文教學也應該適當改進。我們一旦認清了網絡文化的娛樂本質,就可以有選擇地利用網絡資源,幫助學生抵制它對抽象思維帶來的負面影響。做到揚長避短,真正發揮網絡的優勢,最終讓語文教學實現以人為本,體現其人文性的價值內涵。
作者:羅珍會 陸靜越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翠竹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