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信用管理論文
一、企業信用管理方法及其起源
自1832年起,應英國議會的要求,英國的商業銀行在資金方面大力支持本國商人的商品賒銷活動,而且法定的銀行信貸年利率不得超過5%。為了減少因賒銷產生的信用風險,賒銷貨品的商人學會仔細挑選賒購貨品的買主。但是,這種做法還遠提不上是全面控制來自賒購客戶的信用風險,也沒有“科學管理方法”的特征。也就是說,企業信用管理方法并不是隨賒銷方式出現而誕生的。企業信用管理方法是隨著征信行業的出現而逐漸形成的。征信服務最早出現在英國。
1810年,世界第一家征信機構在英國首都倫敦成立,機構名稱為Perry’sOriginalBankruptandInsolventRegistryOfficeinLondon,它提供企業征信服務。英國早期出現的征信機構還有Stubbs&Company(1836)和Estell&Company(186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企業征信機構———美國鄧白氏公司始建于1847年。分期付款式的賒銷方法最早出現在1850年前后,美國的一家縫紉機制造廠率先使用此方法推銷“蜜蜂牌”縫紉機,采用的是零售信用方式。美國的珠寶行業是最早向消費者提供信用消費服務的。1878年,美國第一家專門提供消費信貸的金融機構成立,為購買珠寶的消費者提供現金信用。
1906年,美國的聯合信用局(ACB,后于20世紀90年代更名為CDIA即ConsumerDataIndustryAsso-ciation)在紐約成立,該組織把分布于美國大部分地區的征信機構聯合起來,提供的征信業務覆蓋了全美國。若對企業信用管理方法進行技術上的細分,它可以被分為4大類,分別是:(1)企業信用管理,即防范、控制和轉移來自企事業法人客戶和地方政府的信用風險;(2)消費者信用管理,即控制和轉移自然人類客戶的信用風險;(3)金融機構信用管理,即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控制信貸和信用工具投放信用風險的方法,以滿足每一版《巴塞爾協議》的要求;(4)企業信用制度,即在企業信用管理功能完善的基礎上,增加建立企業守信制度。
二、企業信用管理理論的斷代
關于企業信用管理理論的起源和形成,迄今未發現有西方的相關研究。有證據顯示,最早的信用管理教材是在美國問世的。早在1924年,為了解決“人們進入信用領域而沒有準備”的問題,時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的西奧多爾•貝克曼出版了《信用和追賬的理論與實踐》,這是一部大學教材,是作者在調研了征信機構服務的基礎上編寫的。另一種說法是,企業信用管理方法是由征信機構研發出來的。例如,早在20世紀40年代后期,美國鄧白氏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向其員工和客戶提供一門名為《財務和信用管理(CreditandFinancialAnalysis)》的函授課程。這門函授課程銷售了60余年,一直受到歐洲信用管理專家們的贊揚。因此,企業征信機構也有可能是企業信用管理理論的“催生婆”。
早期的征信機構千方百計地向賒銷商品的廠商提供征信產品和服務,例如了解賒購客戶的聲譽;取得賒購客戶的背景資料;評估賒購客戶的信用價值并推薦信用額度。比較賒銷商品的廠商和放貸的商業銀行,征信機構能用更宏觀和獨到的眼光找到信用風險的來源,發現和控制信用風險的經驗更豐富,也非常有意愿與客戶們分享其見識和經驗。因此,征信機構更愿意系統地和有邏輯性地向賒銷商品的廠商提供消弭信用風險的經驗,開發出信用風險控制的理論和方法。以企業信用管理功能健全與否為斷代標準,第一代企業信用管理理論應該形成于20世紀初期。西奧多爾•貝克曼教授出版的《信用和追賬的理論與實踐》一書應該是標志性著作。該專著是世界上第一部企業信用管理的專著,它標志著企業信用管理的操作方法上升到理論層面。
第一代企業信用管理理論尚未有對企業信用管理全過程實施信用管理的提法,只是針對企業面臨的賒銷客戶篩選和逾期應收賬款處理這兩個信用管理的薄弱點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鑒于第一代企業信用管理理論是在征信機構參與下形成的,因此它具有如下特點:(1)以尚不成熟的4C理論(1910年提出)為基礎理論依據;(2)只強調客戶信用檔案管理和逾期應收賬款管理兩項基本功能;(3)提出了信用管理功能的實現須得到外部技術支持的理念,但限于征信和追賬服務;(4)未采用量化分析方法;(5)經典著作未能從企業信用經理人的角度出發,而是站在征信機構服務的角度編寫的;(6)特別重視客戶財務數據分析。
在操作方法和設施方面,在那個年代,信用經理人使用普通辦公家具,客戶信用檔案全部是紙質的,信用管理工作全部是手工操作的。第二代企業信用管理理論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的羅伯特•科爾和朗•密施勒二位教授合著的《消費者和企業信用管理》一書應該是標志性著作。這也是一部大學教材,它的第一版于1960年問世。此外,美國全國信用管理協會(NACM)和美國鄧白氏公司也在不斷努力,加強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逐步形成了流行至今第二代企業信用管理理論。該理論具有如下特點:(1)以5C和5C1S理論作為理論基礎;(2)形成企業信用管理的5項基本功能;(3)強調賒銷風險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操作;(4)客戶信用檔案使用以普通版本企業征信報告為基礎的成套信用信息;(5)大征信行業十多個分支提供外部技術支持;(6)追求量化指標的研發和使用,例如1956年FICO評分出現,1968年Z-Score方法出現;(7)賒銷企業和征信機構均具有經濟全球化意識和能力,征信機構支持跨國公司的信用風險控制,基本實現了全球無差異化的企業征信服務;(8)征信相關法律建立健全,信用標準逐步配套;(9)個別國家出現不太健全的信用經理人從業執照考試。自20世紀70年代起,發達國家企業的信用管理工作逐步實現了計算機化。由征信機構開發的信用管理專業軟件也被大量使用。
我國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才從西方學習和引進企業信用管理方法的,而且直接引進的就是第二代企業信用管理理論。我國第一部企業信用管理專著是由林鈞躍和謝旭編寫的《企業賒銷和信用管理》,該書于1999年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發行。在此后十年中,中國市場上先后出現了若干部企業信用管理理論與方法方面的著作,它們無一例外地運用或詮釋了第二代企業信用管理理論。2005年9月,原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編制和印發了《信用管理師國家職業標準》。繼而中國勞動技能鑒定中心聘請信用管理師專業委員會的十多名專家依據國家職業標準編寫了一套四冊的《信用管理師教程》。該套教材由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稱得上是第二代企業信用管理理論和方法的集大成之作。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舊中國在1932年就出現了征信機構———中國征信所,但從上海師范大學于2005年做過的一項對它的詳細研究中,并沒有發現該機構提出或引進了企業信用管理理論。
三、第三代企業信用管理理論及其特征
自21世紀開始以來,經濟全球化造成市場環境的諸多變化,信用工具的設計和賒銷方法的復雜性在增加,由此引發了一些新的問題,產生了新型的信用風險。特別是自2007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社會對國家和企業的誠信度要求不斷提高,企業環保的壓力越來越大,國際社會對勞工的保護形成法律和標準,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必然(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標準ISO26000于2010年頒布)。企業的經營目標已經從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轉變為追求受道德約束的利潤。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社會誠信道德意識的提升,反逼企業信用管理理論的升級換代,第三代企業信用管理呼之欲出。自2008年以來,經過前幾年的探討,第三代企業信用管理理論的雛形已經顯現,它的特征包括:以“企業信用制度”取代“企業信用風險管理制度”;適應社會信用體系建立的新市場規則規范;成套信用信息的完整和規范;增加征信產品和服務的新品種;提高量化指標的精度和研發新的量化分析方法;近20個國家信用標準頒布,信用管理工作標準化在推進;信用管理專業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企業可以要求信用經理人持證上崗;響應企業社會責任各項要求;企業應對政府的信用監管;信用管理外部服務增加等。在設施建設和工具研發方面,企業信用管理可以全面實現計算機網絡化;擁有海量信用信息的數據倉庫形成;成套的企業信用管理軟件推廣使用,包括在ERP系統中安裝插件;信用風險量化分析工具配套;便攜式遠程信用管理工具出現。
四、總結
在我國,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健全和成熟運行,信用和征信法律法規逐步出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已經制定,政府信用監管全面展開。中國在信用標準化工作、信用管理專業大學教育、信用經理人從業執照考試等方面明顯領先于世界。中國的信用管理理論界有條件催生新一代企業信用管理理論和方法。
作者:林鈞躍 單位:中國市場學會信用學術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