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慮學生內在需求,引發學生創新意識
新課程改革以來,要求積極鍛煉和發展學生的能力,而創新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每個人的需求都是多種多樣的,學生也是如此,他們有被理解的需求、求知的需求、創造的需求、美的需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等。需求是一個人進行創造性活動的總根源和總動力。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內在需求,根據學生實際需求設計教學環節、選擇教學內容,通過特定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創新創造,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需求。一旦學生形成了這樣的內部動機,便可以極大推動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和思考,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使他們的心理活動始終處于亢奮狀態,從而為形成良好的創新能力提供不竭動力。例如,很多學生喜歡經營自己的QQ空間,通過網絡尋找漂亮的背景和悅耳的音樂,其實,這并不是壞事,借此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還有一些學生不滿足于此,他們想將更多的圖片或照片做成flash動畫上傳到空間中,但是卻不知該如何操作。針對學生的這一需求,教師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學順序,以學生的需求為契機,將FLASH動畫的制作方式教給學生,并在完成簡單圖片的隨機切換效果后,給學生提出問題:“能不能在圖片中寫上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呢?”由此將“圖層”的相關知識再講給學生,讓學生在新鮮有趣的教學中獲取知識、提高技能。教學之后,有的學生對此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們通過自主探究學習,掌握了讓文字變大變小、使其呈現不同色彩的技能,提高了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
二、實施分層次教學,對學生因材施教
新課程要求每個學生在教學中都得到鍛煉和發展,而學生之間存在各種差異性,所以在信息技術素養方面的表現有所不同,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堅持分層次教學,對學生因材施教。首先,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知識水平對學生進行分組,如:有的學生喜歡動作制作;有的學生喜歡圖像處理;有的學生喜歡設計程序;還有的學生喜歡網頁制作。我們要將這些學生分組對待,讓他們在完成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自主學習自己所感興趣的技能,針對不明白的問題進行合作討論,最后弄不懂的可以咨詢老師。其次,教師可以將各個興趣小組的學生按照其技術水平分為ABC三組,讓基礎較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負責輔導和帶動本組同學,調動整個團隊的參與熱情。還可以在上機實踐時,對不同的小組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們在自己組長的帶領下,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成就感,使所有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此外,教師應做好巡視工作,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要及時提出表揚,對于較差的學生,應做到耐心輔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三、完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評價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認識、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過程,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要注意評價的藝術性與發展性,完善評價機制,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多用贊賞與肯定的語氣,培養學生自信心,保持探究進取的熱情,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總結,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作出及時的調整,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總之,新課程教學改革為信息技術教學提供了新的機遇,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應在新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探究新的教學策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使學生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作者:陳瑜瑾 單位:內蒙古赤峰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