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泰教育方式不同
在前文中我們提到,當前中國的課堂教學多以老師講課、學生聽課這種填鴨式的方式進行。教學中教師通常以課本為綱,強調背誦理論并進行大量習題練習,較少與實際結合。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服務于考試而不是學習知識,在學生思維方式的開發和能力培養方面有所欠缺。而在“生存教育”的理念指導下,泰國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訓練而非理論性知識的灌輸。他們把理論知識置于實踐中,使學生能在實踐中體會理論的原理,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力。因此泰國的課堂以學生為主,老師的講授通常只是課堂的一小部分,課本僅僅是教學的一種參照,教師可選取教材的某些主題讓學生進行實踐練習,并不單一要求學生將課本上的內容牢牢記住。教師也常常提供提綱式的資料,讓學生依據資料的主題臨場發揮。
基于“寓教于樂”思想指引下的情景式教學、角色扮演、做游戲等手段是泰國中小學非常常用的教學方式。泰國中小學漢語課堂管理若想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就必須對泰國的教學方式有深刻的認識并學會將這些教學方式潛移默化地運用到自己的課堂當中。比如在對小學生教授中文的零到九這十個數字,比起中國課堂的讓學生從一背到十的方式,數字接龍(讓學生按數字順序從零開始逐一報數,規定某一個數字不能說,說出的學生要表演節目,然后再從零開始重新報數)這種游戲的方式更能引起泰國學生的興趣并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取得較好的課堂管理與教學效果。
二、中泰文化有差別
中泰文化的差別在教育領域的體現首先是師生關系的不同。鮮明的等級制度是泰國文化的一大特點。泰國人民很講究尊卑長幼、身份地位的高低,他們也十分尊師重教,教師在社會上擁有相對較高的地位。泰國學生不能隨便和老師開玩笑,見面必須行“合十禮”,許多泰國學生有問題請教老師或者交作業給老師,都是單膝或雙膝跪地,以示尊重。泰國師生間的關系還是比較嚴肅的,各種禮節也比較繁多,有著嚴格的傳統等級制度要求。泰國每年有兩個關于老師的節日,一個是1月16日的教師節,另一個是6月21日的拜師節。在教師節這天全國學校放假停課,而在拜師節,不僅學校通常都提前數天準備,學生在拜師節上要對教師跪地叩頭并敬獻鮮花。在泰國學生心中,教師是威嚴的,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信仰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重視社會等級的,但隨著近代西方文化的涌入,平等的觀念被社會廣泛接受。因此相比泰國而言,中國的師生關系較為平和,更體現平等,更加相互尊重。從教育心理學上來講,這兩種師生關系各有利弊,它對教學活動的作用取決于教師對二者的運用。我們認為,初到泰國的漢語教師還是不應貿然簡單地將這種平等的關系帶到課堂,而應在充分了解學生后再決定是否要采用這種平等的關系,或者怎樣逐步實現這種平等。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泰國的師生關系雖然有明顯的等級痕跡,不如中國平等平和,但如前所述,泰國的教育方式卻是寓教于樂、輕松、開放和靈活多變的。中國的師生關系雖比泰國的平等,但課堂卻多以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方式進行。漢語教師應對泰國的師生關系和教育方式有一個整體綜合的把握,而不能片面孤立地理解,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對課堂進行有效地管理。中泰文化的不同對漢語教學的影響還體現在兩國人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非常能吃苦耐勞,而當前社會的中國人做事亦注重效率,時間觀念較強。相對來說,泰國人則更注重享受生活,時間觀念不強,生活節奏也較慢。披耶阿努曼拉查東寫道:有人說,與中國人相比,泰國人是“懶惰的,只要眼前夠吃的,就不想再多干活,滿足于自己的命運,對金錢和發展經濟不感興趣,保守,滿足于依附的地位”。這是對的,因為周圍的環境和條件使他們這樣。因此在漢語教學中,若教師試圖讓泰國學生像中國學生一樣在一堂課中積累大量的知識,或者布置課后作業,其結果不是受到泰國學生和家長的歡迎,而是招致他們的反感和質疑。初入泰國的漢語教師切不可急于求成,而應順應泰國的文化,把握好課堂的容量與節奏,盡可能地不要布置課后作業,若有作業當堂完成即可。
三、漢語教師應能夠熟練得體到位地運用泰語課堂指示
要想做到這點,我們認為這需要漢語教師不斷地學習、練習和積累經驗。初入職的漢語教師一方面要從各種資料中(包括網上的相關教學視頻),學習泰語的書籍等等學習泰語的課堂指令。另一方面要向有經驗的漢語教師及泰國教師學習,要多去觀摩他們的課堂,從中學習他們的泰語課堂指令以及課堂管理方法和教學方法。隨著不斷的學習和練習,相信漢語教師的課堂指令會運用得愈加到位。當然,隨著教學的逐步深入,很多泰語課堂指令也可轉換成漢語課堂指令,這樣更有利于營造接近于沉浸式的漢語教學氛圍。但我們還是認為漢語教師必須熟練掌握大量的泰語課堂指令,這不僅是因為在教學初期運用泰語課堂指令是非常必要的,還因為若出現了不曾預料到的情況,得體到位的泰語課堂指令能對課堂管理及教學起到更好的效果。
四、漢語教師應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及教育社會心理學中課堂管理的方法
教育心理學從理論上對課堂管理提出了建議:教師自身的素質和班級的特點都對課堂管理會產生影響,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對課堂管理有極大的幫助,建立良好的課堂規則和程序可以有效維持課堂紀律。從教師自身來說,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職業角色有著準確的認識,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并具有威信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與課堂管理效果。教育社會心理學也從自身的角度對課堂管理提出了要求。美國的班尼(MaryA.Bany)和約翰遜(LotsV.Johnson)從課堂中教師的領導任務、領導的途徑、影響課堂領導的因素以及教師對權力的運用四個角度對課堂管理提出了建議。在班尼和約翰遜的基礎上,何立嬰從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學生的個性、學生的自我概念、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的領導行為(教師的權力、教師的領導方式、課堂目標結構、獎勵與懲罰)、教師期待(如“羅森塔爾效應”)、師生關系四個角度對教學和課堂管理提出了詳盡的建議。本文主要從中泰兩國教育及文化的對比角度來探析泰國中小學漢語教學課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教育心理學及教育社會心理學角度對課堂管理進行的探討已較為成熟,我們在此便不再贅述并詳細展開了。
五、總結
綜上所述,漢語教師在熱愛國際漢語教學事業、熱愛學生的基礎上,若能對中泰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式的不同有深刻的理解,對中泰文化的不同有切實的體悟,并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泰語水平恰當運用教育心理學及教育社會心理學中有關課堂管理的理論,積極改善調整自己的教學和管理方法,相信一定能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從而讓漢語教學變得省時高效又富有趣味性、知識性與啟發性。
作者:郭璞 單位:武昌工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