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安全教育論文
一、ABC崗位制的基本做法
ABC崗位制在未成年人安全教育中的基本做法為“相互提醒、互為備用、第三方監督”。下面分別論述A、B、C這3個崗位的職責和在學校(或幼兒園)、家庭、社區中的具體應用。
(1)A崗位,即英文“ACTION”,是“行動”的崗位;在漢語中,即“按照”的含義,可引申為“按鈴”、“按鍵”,也就是按照安全的方式去學習、去生活,按照規定的要求報警、按照科學的方式呼救。其崗位職責是在C崗位的督導下,按照B崗位提供的行為標準,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方式,包括觀察其在應急演練中的行為,強調和鼓勵安全行為,隨時制止、糾正不安全行為,并在必要的時候報警呼救。另外,A崗位還需配合C崗位、B崗位,具體執行安全行為訓練、災難應急演練,包括情景模擬與體驗。A崗位強調防范與應急,強調操作技能,相當于“觀察員”、“報告員”。在學校(或幼兒園),該崗位通常由對“安全行為”和“不安全行為”比較熟悉,也比較有責任感的教師(或保育員)、學生代表(如生活委員、勞動委員、體育委員)來擔任;在家庭,則由與孩子密切接觸的家長(如照顧日常起居的母親或保姆、陪同玩耍的成年親友)擔任;在社區,一般由管理居住小區的水、電、氣、消防、保安的物業公司(或村委會委托的類似崗位人員)來負責。
(2)B崗位,即英文“BROAD-CAST”,是“宣傳廣播”的崗位;在漢語中,即“傳播”的含義,也就是宣傳、標示,包括準備安全教材、安全防護用品(培訓用)、宣傳張貼安全標識,把與安全教育有關的書籍、教育視頻、安全教育防護設備、活動器材等進行整合,收集最新的安全教育資訊(含安全事故案例),教會幼兒基本的應急知識如衣服著火后的自護三步曲“停步—倒地—翻滾”等,訓練青少年了解并熟練掌握使用滅火器、救生圈、防毒面具等常用的應急救護品。B崗位強調意識,強調準備,相當于“宣傳員”、“教練員”。該崗位在學校(或幼兒園)通常由教學(或保育)經驗豐富的教師(或保育員)、理論與動手學習能力均較強的學生代表(如宣傳委員、學習委員、課代表)共同組成;在家庭,則由生活閱歷比較豐富、工作相對不繁忙的家長或其他共同生活成員(如祖父母、全職家政員)等來擔任;在社區,一般由居委會(或村委會)組織,物業公司(或村委會管理的水、電、氣、消防、保安等崗位人員)配合。
(3)C崗位,即英文“CHECK”,是履行“檢查監督”職責的崗位;漢語含義是“督查”,定期評估、識別未成年人教育中存在的風險點并督促整改,包括對A和B的安全崗位職責實施情況的檢查,對未成年人學習和生活器具及周邊環境安全隱患的排查,建立獎懲制度,側重對各類傷害進行主動監測,圍繞“傷害”主題教育質量工作開展過程評價,根據結果進行獎懲等。C崗位強調責任,強調效果,相當于“督導員”、“排查員”。該崗位對安全職責要求較高,需要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應盡可能地安排2~3人或更多的成員共同組成。在學校(幼兒園),通常由未成年人所處組織中比較有權威、對組織日常運轉起決定作用的校長(園長)牽頭,教導主任、班主任老師、學生班長(或學生會代表)、家委會代表共同擔任,可結合“家長會”、“家校通”等平臺組織安全檢查并通報相關檢查結果。在家庭,正常情況下,C崗位應由家庭中最有威信和權威的人來擔任,比如父親;但現在留守兒童較多,日常照顧孩子的家長往往很難有精力顧及細致的安全檢查,而這樣的家庭,其居住環境、周邊環境又常常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此時,可由其監護人委托家族中較有威信的親屬家長來代為履行檢查,居委會(村委會)配合。在社區,居委會(或村委會)應在其日常行政機構中設置、配備相應的崗位和人員,或由其組織機構中負責社區安全的人員兼任,可考慮充分發揮業主委員會(或村民代表)的作用,吸收業務代表(或村民代表)組成督查小組,在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高發期(如寒暑假、節日期間)組織檢查、提醒、整改。
二、實施ABC崗位制的關鍵環節
1.1未成年人廣泛、實際參與安全教育并定期輪崗
在ABC崗位制中,各個崗位上的人員包括老師、家長和學生,其上崗人員不僅是安全教育中的教育者,同時也是被教育者,應定期實施輪換,具體地講,應既有分別在A、B、C各自崗位內成員的輪換,也有A與B、B與C、C與A之間的成員輪換。其中,擔任A崗位的人員應隨著未成年人年齡的增長,盡可能地讓未成年人自己擔任,并適量增加上崗人員,加快輪崗頻率;特別是從兒童期到青春期的過渡階段(通常是小學6年級至初中2年級),未成年人一方面身心變化快,心理矛盾多,逆反情緒強,另一方面求知欲和精力都很旺盛,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挑戰愿望增強,自身雖已具備一定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習慣,普遍具備擔任“安全觀察員”的初步條件,但仍需要老師和家長提供他們發現自身認知缺陷和安全隱患行為的機會,此時可安排他們擔任其他班組、相對較低年級、家庭其他成員的“安全觀察員”,鼓勵他們成為低年級學生、自身家庭的“宣傳員”、“教練員”。
1.2老師和家長均具備正確實施安全教育的知識和技能
安全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需要動用的社會資源涉及公安、消防、衛生等多方機構和組織。學校和家庭的力量有時難以協調,最根本的還是需要老師和家長提高自身的安全知識和應急技能,并將其作為和文化知識同等重要的基礎知識技能,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孩子。目前對教師的安全知識技能教育尚不專業、系統,應考慮在師范院校等培養教師的專門機構中加強安全教育課程的比重,將其列為教師的必修課和取得教師從業資格的必考課,并在教師的繼續教育晉級和上崗以后的年度工作考評中增加安全教育工作成效的硬性指標。而對于家長的安全教育應開始于他們成為準父母階段及孩子剛出生的關鍵時期,在婦幼保健院、衛生防疫站、醫院定期進行產前檢查、產后恢復、新生兒接種疫苗的關鍵時期,由醫院牽頭對孩子的父母(可延伸至祖父母等密切接觸的家庭成員)進行有關孩子人身安全(防拐賣、防意外傷害等)、疾病防范、用藥安全等方面的基本教育;由家庭所在社區的居委會對小區內新生孩子的家庭進行居家安全、消防安全、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安全教育,使初為人父、初為人母的家長們具備基本的、常用的未成年人教育知識和技能。待孩子入園、入校接受常規教育時,家長和教師再通過“家長會”、“家校通”等平臺交流學習安全教育的知識和技能,保持常態的學習和更新。
1.3由學校、家庭、社區共同組成網格管理
未成年人安全事故多發生在學校、家庭、社區安全教育的空白地段和銜接失效的時間,比如暑假期間高發的溺水事件、空巢孩子的墜落事故、孩子上下學途中的打斗事故等。未成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視野的開闊,活動范圍日趨廣泛,早已不僅局限于學校和家庭。社會一方面要加強他們的自我防護意識和應急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公益廣告、公益組織、科普媒介等,共同營造提醒他們注意安全、提醒社會各界關注未成年人安全的整體氛圍。A、B、C崗位不僅只是設置在學校,也涵蓋家庭、社區,在未成年人的活動時間和空間上相互銜接、相互呼應,共同保護未成年人的平安、健康成長。
三、結論
鑒于未成年人安全教育取得實效的關鍵在于未成年人切實養成了安全行為習慣、掌握了應對突發事件的技能,ABC崗位制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應用設想核心是“養成教育”,圍繞著“養成教育”,借鑒了現代企業培養員工安全生產意識和技能的執行力建設經驗,從目前的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現狀出發,將安全教育融合在未成年人在學校、家庭、社區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為提高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實效性提供解決方案。
作者:郭海林 諶燦霞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武漢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