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陶行知先生作為中國現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綜合了當時我國各派以及國外的先進教育思想,并結合實際,提出了眾多具有重要意義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整個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它不僅在我國現代教育進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對今天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重大的借鑒作用和深遠的指導意義。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是他所建立的適應社會前進需要的理論體系,其精髓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1](P428)
2·“社會即學校”。陶行知指出:“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們認定社會就是一個偉大無比的學校,就會自然而然的去運用社會的力量,以應濟社會的需求。”[2](P594)
3·“教學做合一”。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是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3](P650)
4·“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陶行知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并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防’來,要我們大家‘建筑人格長城’。
建筑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誤區
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關心和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維護學校和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和新問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不夠適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一些誤區,主要表現在:
1·重視程度不夠。一些地方、部門和學校的領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視不夠,個別學校沒有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位、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一些學校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與抓學科建設、教學科研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學校中“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全員育人的氛圍尚未完全形成。這直接導致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欠缺,并造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積極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薄弱的現狀。在此影響下,專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感覺到要求高、任務重、人手緊、壓力大、出路窄,長期從事這項工作后個人發展的目標難以實現。
2·目標定位片面。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非常活躍,他們求新求強,對于信息有著敏銳的捕捉能力,但是對個體發展的全面性卻有所忽視,尤其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所放松。在“知識經濟”時代,有人認為,知識決定一切,其它屬“空談誤國”,由此校園里“考證族”、“考研族”的隊伍越來越壯大,然而他們卻不同程度地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在考試中缺乏誠信,在生活中缺乏勤儉,在交往中缺乏寬容,在公共場合缺乏修養等不良現象。這些都有悖于我們全面發展的教育宗旨,與我們的時代精神不相符合。
3·教育手段單一。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行政化傾向嚴重,具體表現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界限分明,教育者一般以領導者、高覺悟者的身份講話,“我講你聽”,“我要求你照辦”,像行政長官下命令一樣,單向要求多,雙向互動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更多地是采用單向機械灌輸的方式,較少地考慮到受教育者的需求、反應和效果。在教育民主化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受教育者有可能會迫于對教育者的權威和對教育者的尊重而表面接受,但在內心深處可能并未認同,這就使得教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
4·教育形式化。在教育內容上,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實效性不強,哲學社會科學一些學科教材建設滯后,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僅僅滿足于德育知識點的灌輸,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教育形式上,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坐而論道的現象,缺乏聯系實際、深入社會與生活的作風,缺乏深入細致、求真務實的精神。久而久之,一部分人在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習慣于做表面文章,喊口號;熱衷于嘩眾取寵,應付上級,敷衍群眾;滿足于形式上熱熱鬧鬧,等等。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實效。
5·評價簡單化。當前,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表現評價基本上還是采用傳統的方式,這導致評價結果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①德育課的成績由考試決定,誰考得好,誰的德育就好。這種評價顯然是片面的。德育課的考試成績充其量只能代表其德性培養過程中“知”的環節,而德性的考核主要應“觀其行”。當前,雖然我國德育課程已在進行改革,但未見實質性變革。②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政治表現評價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成,這難免會因為個人的主觀臆斷而導致“一葉障目,不見森林”。這種“以偏概全”的現象是評價過程中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③出于就業壓力、人情世故等原因,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評價過程中只揀好的說,從而使評價的教育導向功能喪失。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從上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誤區可以看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脫離了生活、脫離了社會、脫離了實際,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遠、大、虛、空”的弊端,致使思想政治工作軟弱無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啟示,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啟示之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陶行知在1919年7月指出:要堅持“全部發育”原則,“身體和精神,要全體顧到,不可偏于一面。”[5](P614)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的狀況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不偏于一面”就使得“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的重要性更加凸現出來。生活教育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這為我國當今的素質教育指明了前進道路。素質教育應當面向社會、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未來社會需要的人不僅是一技多能或多技多能的復合型人才,而且是“建筑人格長城”的“真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像陶行知先生所要求的那樣,做到“智識與品行分不開,思想與行為分不開,課內與課外分不開,做人做事與讀書分不開,即教育與訓育分不開。”[6](P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