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貨幣金融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盡管我國農村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是,城鄉差別不僅沒有縮小,還呈現擴大的趨勢。
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要素(包括勞力、土地、資金)改革嚴重滯后于城市,出現城市金融過剩、農村金融不足的巨大反差。這就很有必要對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與金融市場發育的歷程,進行回顧與反思,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以利于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逐步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市場。
一、農村金融市場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農村金融是整個金融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金融就是指貨幣資金融通,一般是指與貨幣轉移、貨幣流通和銀行信用有關的一切活動。就其廣義而言,是指資金的需求與供給市場,即以“貨幣”這種特殊商品為交易對象,通過買賣各種信用工具融通資金的市場。金融市場既可以是有形的,具有具體的固定場所和設施;也可以是無形的,沒有固定的具體場所,即通過電訊手段相互聯系,進行金融交易活動。金融市場的融資方式有兩種,即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指的是資金供求雙方直接見面協議,進行票據、證券買賣或貨幣借貸;間接融資指的是資金供需雙方不直接見面,而是由資金的供給者將其資金首先提供給金融機構,再由金融機構將資金貸給資金的需求者。金融市場是商品經濟和信用制度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信用”一詞在經濟學中通常被解釋為:以現有的財物或貨幣,回復將來支付的一種承諾。任何信用交易,都涉及兩方,即債權人與債務人。信用也可以說是債權債務的約定。從債權人的角度,這種義務是信用的貸予關系,是將來對別人償付的要求權;從債務人的角度,這是一種債務關系,將來必須履行償還,且具有強迫性。金融市場的原動力為信用,并且以信用工具為交易對象。如果沒有信用的存在,各種資金的融通就無法進行。它主要是通過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各種業務活動來實現的。例如,貨幣的發行、流通和回籠,存款的吸收和提取,貸款的發放和回收,國內外匯兌的往來等,都是屬于金融的范疇。
農村金融是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各地涌現的民間資金互助社等金融機構在農村所進行的信貸結算、現金收支等項業務活動的總稱。當前我國城鄉差別之所以懸殊,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金融市場發育嚴重滯后。金融市場是虛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虛擬經濟發育程度很低;與城市相比,中國農村的虛擬經濟的發育程度也很低。這是造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我國城市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懸殊的重要原因。如果說,以往人們對虛擬經濟的認識,一般還是停留在霧里看花,那么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之后,應該說是婦孺皆知了。固然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會給人們帶來災難,但是,虛擬經濟不發達,對于一個國家和地區來說,是富不起來的原因。美國之所以富有,就在于其虛擬經濟的價值為實體經濟價值的20倍左右。美國虛擬經濟的增長是跳躍式的,與此同時,美國則將傳統的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制造環節甚至部分低端服務業大規模向外轉移到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通常人們所說的虛擬經濟一般泛指所有的金融活動,但這是狹義的虛擬經濟。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對虛擬資本的研究,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他直接提出的概念是虛擬資本,而沒有提出虛擬經濟。因為那個時代,虛擬經濟盡管已經初露端倪但還不發達。由于歷史的局限性,馬克思沒有來得及對虛擬資本所對應的虛擬價值進行研究,但是,馬克思卻為后人研究虛擬資本和虛擬經濟提供了方法,開了先河[1](pp.527-576)。所謂虛擬資本,簡單地說,就是與實體(或實質)資本相分離,本身無價值卻可以作為“商品”來進行交換的各種憑證。而虛擬經濟則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也可以說是以錢生錢的活動。虛擬資本是信用制度下的產物。從理論上說,人們可以通過創造信用來創造虛擬資本。虛擬資本的銀行創造是指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通過創造信用進而創造虛擬資本。銀行作為一種信用中介,時而以信用提供方的角色向需求方提供信用創造虛擬資本,時而以信用接受方的角色接受社會的信用。當人類進入了所謂“貨幣經濟時代”,各種借貸憑證侵蝕了純粹的貨幣關系,貨幣替代品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所謂“無現金社會”。
取代傳統貨幣成為交易媒介的正是各色各樣的虛擬資本。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過程。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要使農業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就必須確立正確的農業政策觀。這就是對農業的適度保護政策,而這幾乎都是建立在“糧食安全觀”、“農民收益觀”和“產業平衡觀”的基礎上。“糧食安全觀”在世界各國農政上一直居于主導的地位。因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民以食為天”,從來就沒有一個國家愿意將自己的國民的生存安全寄托在外國人手上。雖然面臨貿易自由化與全球化的挑戰,但歐盟、日本等經濟強國當前仍然堅持某種程度的農業保護,以維護糧食供應的安全。歐盟以提高農業生產力與保障農產品供應為“共同農業政策”的目標,日本則以維護農業生存保障國家安全為全民共識,而要消費者忍受高農產品價格水平。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是以盈利為目的,沒有盈利任何生產經營活動都難以生存,更談不上發展。農業和其他產業一樣,也必須以盈利為基礎才能生存與發展。世界各國對維護農業收益已取得共識。歐盟與日本對農民收益都采取相當強硬的措施,農民的利益獲得相當程度的保護。一般而言,價格支持政策和生產補貼政策是各國普遍采取的農業保護政策。經濟發展成果歸全體國民共享,體現社會公平原則,也才能為社會創造安定的環境[2](pp.126-132)。在我國農村經濟體系中,各種產業之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產業部門越齊全越能創造經濟縱深,也越能創造經濟韌性。在農村經濟體系中,如果農、工、商三業不健全,農村經濟就不可能得到健康的發展。這就存在著一個如何因勢利導地調整農村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