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電影電視
大學英語課堂上利用英文電影進行教學已越來越多為教師們所采用。正所謂“教書育人”,在利用英文電影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一定不要忽略了對學生品德方面的教育。在當今環境惡化的大主題下,生態問題不乏是個好的話題。其中兩部影片《小鹿斑比》和《小馬王》就很好地反映了這一主題。
《小鹿斑比》,英文名“Bambi”,以小鹿Bambi為主線,描述了Bambi從踉蹌學步開始,與森林伙伴們一起歷經季節迭換,在神奇的大自然里學習成長的故事。影片對森林的和諧氣氛與動物們善良本性的描寫十分深入,以此來映襯人類帶槍闖入森林后屠殺它們親人、摧毀它們家園的殘酷。《小馬王》,英文名“Spirit”,借一匹向往自由的野馬Spirit(漢語譯名:斯比瑞特)幾次從被捕到逃脫的非凡經歷來展現人類對美國西部原始大草原入侵的罪惡。影片從講述一只初見世面的野馬在美國西部大草原奔跑開始,刻畫了動物與人類的初次接觸,即人類的入侵。小馬王在不知危險的情況下被白人軍官抓走。頑強的小馬斯比瑞特沒有被馴服,它在土著印度安人LittleCreek(漢語譯名:利特爾•克里克)的幫助下逃脫,并跟隨克里克來到了他們的部落。在那里小馬斯比瑞特結識了母馬Rain(漢語譯名:小雨)。正當這時,白人軍官暴力入侵土著人的家園,母馬小雨為了保護主人受重傷,而已墜入愛河的斯比瑞特舍身保護小雨,再次被白人軍官捉走。英勇的小馬王在白人軍隊久經危險,終于通過自己的頑強抗爭逃脫敵軍,重獲自由?!缎÷拱弑取?1942)和《小馬王》(2002)這兩部影片出現在不同時期,但卻反映了同一個問題———生態問題。
迪斯尼選取小鹿和小馬兩種可愛的動物為主人公,深刻反映出了人類文明推進過程中對原生態造成的破壞,并極力呼吁人們的覺醒。
一、美好的原生態
《小鹿斑比》和《小馬王》兩部影片都通過動漫的形式給人們展示了一個美麗的世界。《小鹿斑比》1942年8月首映于英國倫敦。當時被二戰蹂躪的人們已經習慣了滿目瘡痍的景象,它的出現給人以生機勃勃的畫面,似乎是為了帶給人們重生的希望。故事一開始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幅美麗的春之畫面:湛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地,漂亮的花朵,蒼茫的森林,貓頭鷹也醒了,再伴以燕子的呢喃,黃雀的歡啼,到處洋溢著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氣息。柔和的陽光照著鳥兒五彩斑斕的羽毛,給人以無盡的美感。夏天,雨兒滋潤著萬物,雨珠滴到樹葉上又滑落水中,映出圈圈漂亮的圓暈。草兒長高了,映著周圍寬大的樹葉,呈現出一片綠油油的景象。動物們在叢林中嬉戲、在水中玩耍……盡享著無限樂趣。秋天,樹葉變黃,隨風飄落到地上,飄灑在池邊,天地在一片黃色中融為一體。一場洋洋灑灑的大雪迎來了冰封的冬季。世界萬物頓時被籠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銀白的世界透射出動物內心的純潔。就在這種美麗的四季更迭中,動物們在森林中快樂地成長。小鹿斑比、小兔鼓手和小花貍鼠都非常可愛,它們在大自然中相互扶持、彼此關心、和睦相處。就連動物與植物之間也顯示出莫大的和諧。兔媽媽在教育兔寶寶時,告訴它們在吃花果時一定要把綠葉留下。也正是這種精神維護了大自然的平衡,從而使森林中這無人觸及的生活顯得如此祥和、寧靜。
同樣,影片《小馬王》(2002年)也把我們領進了一個美好的原生態。跟隨著代表自由的雄鷹走進生機盎然的森林,我們看到的是:奔騰的馬群穿行于廣闊無際的草原,小馬王隨著馬群一起奔馳,馬的秀發跟悠悠的綠草融為一體。無盡的草原上,小馬追趕著雄鷹,驅逐著母獅,這一切無不讓我們感受到自然界動物的生氣。與《小鹿斑比》不同,《小馬王》把人類的原始部落印第安人也描寫為原生態的一部分。土著的印第安人世代生活在空曠的大草原上,以游牧為生,與周圍生物融洽相處,過著平靜和諧的生活。
這兩部影片的問世相距60年,卻隔著浩渺的時間遙相呼應,共同體現了人們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兩部影片呈現的美麗畫面,把人們通過時間隧道帶回到了古老的原生態。
那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諧、那么美好。但突如其來的事件改變了這一切,那就是人類文明的推進……
二、人類文明對原生態的破壞
隨著人類的進步,人們改善了勞動工具,作為狩獵必備的“槍”于是應運而生。這成了森林里最大的“危險”。
小斑比的媽媽一直在告誡它,森林里存在著“危險”,可是懵懂的它卻一點兒也不明白這“危險”是什么,直到有一天在森林里見到一個兩條腿直立的動物“從挨近它臉部的高處伸出了一條腿”,它才第一次感受到了“危險”。斑比本能地逃跑了,從后來的經歷和母親的教導中它才領悟:那個動物就是“人”,那伸出來的一條腿,就是能頃刻間置它于死地的“槍”。在接下來人類的一次捕獵活動中,斑比的媽媽被殺害了。接著就是狐貍被獵狗咬死,戈波和其他一些動物也死在獵人槍下……人類的一次次入侵破壞了原生態的寧靜,使整個森林處于恐怖的氣氛當中,以至于動物們都會談“人”色變。有一句經典的臺詞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思:當森林里出現騷動,動物逃跑四竄的時候,小斑比也隨媽媽躲藏了起來:“媽媽,我們為什么要躲藏呢?”媽媽意味深長地回答:“……這是因為人類來到了森林。”人類的出現,使森林危機四伏。他們在使用獵槍時還無意間引起了森林火災,給森林里的動物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該影片出現在二戰之時,無疑更加重了槍給世界帶來的破壞色彩。
在西進運動中,“槍”作為征服一方的暴力工具,同樣顯示了它的罪惡。《小馬王》這部影片就反映了這一史實。
充滿野性的小馬斯比瑞特一天晚上在遠處看到微弱的火光,那是一堆營火,在那里它第一次見到人類,也正是在那里它被那些牛仔抓走,開始了它的磨難歷程。人類的到來改變了草原原來的面貌。他們在那里修建鐵路,建造高樓,并筑起了工廠,實施著他們所謂的“社會文明”。大量的動物被趕跑。生活于此的游牧民族印第安民族作為和諧生態的一部分也遭到迫害。他們以各種野生動植物為生,西部大開發使得他們賴以生存的資源瀕臨枯竭;白人帶著槍支來到這片土地還對他們進行直接的掠奪,屠戮無數。影片中有一幕讓我們永遠難以忘記:印第安部落中,人們談笑風生,孩子嬉戲玩耍……突然遭白人騎兵偷襲,頃刻間房屋被毀,在槍林彈雨中人們四散逃跑……整個部落陷入一片混亂之中。馬克思有句話說得好:“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三、社會文明的推進———一場對自由的角逐《小鹿斑比》的主人公小斑比是一只聰明、善良的雄鹿。它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它熱愛自由,向往著森林和草原自由自在的生活。人類的入侵使森林陷入一片恐慌。為了尋求自由,小斑比跟隨父親鹿王來到了森林深處,試圖通過躲避的方式在那里找到寧靜。但人類步步緊逼,當它們實在無路可退時終于選擇了反抗。在突出重圍時,鹿王也打死了一個獵人,幸運地脫離劫難,從而真正獲得了自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隱藏在表層故事下的真正含義:自由是通過反抗獲得的。世界的和諧一旦被破壞就只能通過反破壞的方式重新獲得和諧?!缎÷拱弑取返膭撟饕舱峭ㄟ^這樣一個邏輯:“和諧———和諧被破壞———躲避破壞力量———重新獲得和諧———和諧再次被破壞———戰勝破壞力量———和諧。”(李玫,2005:18)影片中通過在大火中逃脫的動物也給了人們一種希望:森林在休養生息以后又恢復了美好與平靜,再次達到了它的和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