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在貫徹《大綱》精神中,不能把審美教育簡單地理解為加強美術教育中的美術欣賞課,應在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創新。美術這門學科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和創造性,傳統的教學以經驗為基礎、以知識和技能傳授為根本的線性教育模式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我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這些年來在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始終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
一、激發興趣
一堂成功的美術課,首要的一點應該使孩子們對所接受的新知識具有濃厚的興趣、極大的熱情和好奇。孩子們對所參與的事物,如果沒有積極的感情參與認識活動,不可能表現出興趣的特點來。興趣與好奇緊密聯系著,好奇是興趣的先導,沒有好奇的心理活動就不會產生興趣。只有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積極參與。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是形成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一環。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教師不應企圖將知識硬塞給兒童,而應該找出能引起兒童興趣和刺激兒童的材料,然后讓兒童自己去解決問題。”如《中國畫寫意蔬果》一課由于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和認識我們民族的優秀的傳統繪畫———中國畫,這節課的成敗就在于教師采用什么方法講述和介紹能使這一傳統藝術在孩子們的心靈上烙下深深的印跡。
為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教師可以把新知識編成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講給他們聽,使孩子們對中國畫產生濃厚的好奇和興趣,從而使課堂氣氛活躍。古人的創造勇氣和智慧消除了他們的顧慮,孩子們便大膽放手作畫。
二、培養想象力
美術作品的完成就是一次創造,怎樣才能達到最優化呢?一是充分利用教材,設計想象性創作練習。
如教學《窗口》一課,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把一些素材融合于窗口,這就是一次想象作畫。二是通過“幻想性”“假想性”命題,激發學生想象,開拓想象空間,培養想象力。但創作時,一要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二是指導學生創造性地提取繪畫素材;三是指導學生創造性繪畫,特別是在構思、技法上突破常規。如,我在教《染色圖案》一課時,我經過反復琢磨和設計,特別是根據染紙圖案這一民間工藝品本身所賦予的花紋自然色彩對比強烈等美感形式,分別染制了小花傘(八角形圖案)、小領結(條紋圖案)、花裙子(小碎花圖案),還有頭飾、小手帕等備用。面對黑板上兩幅范作染色圖案,先由教師引導學生欣賞,然后提出兩個問題,使欣賞與生活聯系起來,以引發學生聯想。誘發學生從觀察生活到聯想設計的欲望。
三、走進生活
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現實生活的美,也就無法正確認識與理解藝術美。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美術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和能力,讓學生在觀察生活中去體驗和創造性地表現生活中的美。當前的美術教學缺乏創造力的培養功能,忽視生活經驗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是又一原因。由于我們長期以來對美術的性質未能全面科學地把握,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嚴重干擾,導致美術越來越遠離生活,成為天才兒童的象牙塔。美術一旦失去生活這一活水,創造力便自然枯竭。
因為美術創造依賴于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知識。
我們要重視豐富的課外活動,開辟第二課堂。如寫生、繪畫比賽、美術知識比賽等,使學生從多渠道汲取多方面的知識,開闊視野,豐富情感。
讓我們循著陶行知先生創造教育的足跡,以民主寬容的教學情懷,做一個創造潛能的欣賞者、激發者、培養者,以創新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在美術創新教學這片蔚藍而廣闊的天空中與學生一起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