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語言文化
一、薩丕爾一沃爾夫假說
薩丕爾一沃爾夫假說”(Sapir—who曲ypotl瑚i8)是美國語盲學兼人類學家薩丕爾(Ed伽_lds叩ir)及其弟子沃爾夫(Benj跚IilI刺)提出的有關語言與思維關系的假設,他們主張。不同的語言,不同的世界”,經過不斷的質疑和修改,現(xiàn)在成為強式和弱式兩種說法。較強的原則又被稱為“語言決定論”,強調語言在塑造我們的思維方式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它認為一種語言決定了其語言使用者思維、說話、行為的方式,而某種特定的思維方式是無法在另一種語言中表達出來的。弱式原則,即。語言相對論”,主張一種特定的語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語言使用者的認知模式、思維結構等,從而造成整個文化與其他文化結構上的差別,但這樣的差別并不是不能逾越的。
二、薩丕爾一沃爾夫假說之我見雖然不少人認為語言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方式,但是幾乎沒有人會完全接受。語言決定思維”這種說法。
1.對“高層次思維都依賴語言”批判。
沃爾夫提出,所有高層次的思維都依賴于語言。這種說法的科學性值得探討。首先,沃爾夫是如何區(qū)分出高低層次的思維?高層次和低層次思維真的就涇渭分明嗎?那么低層次的思維就不依賴于語言了嗎?如何劃分思維的層次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思維的高級與低級主要體現(xiàn)在采用何種思維方式上,一般講抽象思維方式比形象思維方式高級,創(chuàng)造思維方式比模仿思維方式高級,辯證思維方式比邏輯思維方式高級,系統(tǒng)思維方式比還原思維方式高級,立體思維方式比平面思維方式高級等等。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心里瞬間受到強烈震憾時,一下子就是找不到恰當?shù)脑~語來表達,深深感受著。
頭腦卻是一片空白。高層次的思維具有抽象性,。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些科學設想一開始可能連科學家自己都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而是在抽象思維基礎上不斷衍生。像漣漪一般泛開,只有這一系列的想法成熟以后,才會出現(xiàn)用語言所表達出來的抽象理論。的確有些人會提出“抽象思維到達一定積累步驟就會有語言性總結”,這也證明了。
高級思維在其形成過程中可以脫離語言而存在。抽象思維并不一定需要你所說的那個東西,愛因思坦相對論也是—個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邏輯。愛因斯坦白己稱,他在創(chuàng)立相對論,提出鐘慢尺縮和時空彎曲時。在他頭腦中這種時鐘變慢、尺子縮短和光線在大質量物體附近彎曲的現(xiàn)象是實實在在、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之后,才有一系列復雜推理和抽象論證過程,這時他只用公式或符號來思維,無法用語言或文字。形象思維上升到抽象思維可以用語言來承載,而之后的思維過程可以超越語言。由思維單獨加工。如果說思維只能在語言的基礎上進行。思維就會與語言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我們都注意到了聾啞人不能說話,沒有有聲的語言,但是他們卻具有高級的思想和思維形式。所以思維是人的機能,語言只是思想存在的一種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除語言之外,視覺、觸覺可以作為思想的工具。
2.思維先于語言產生,語言無法決定思維。
語言決定思維,這就是語言決定論這一強假設所提出的基本觀點。而思維先于語言而產生,對薩丕爾一沃爾夫假說無異于釜底抽薪。語言與思維孰先孰后。歷來是許多專家在語言思維關系方面爭論的一個問題。這就像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人們是在學會說話之前就會思考問題,抑或是語言造就了我們的思維?如果語言可以決定意識,同一語言環(huán)境下。不同的人應該有相同的思想認識,一位雙語者用不同語言對當前的感知內容作描述。顯而易見的是,對同一個人來講,不論他用母語還是外語來描述當前的客觀世界,他頭腦中的景象并不因為使用不同的語言而有所變化。這樣,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和資本家想的都是利潤,剝削。工人不甘心被剝削,這也瓦解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基礎。另一方面。
不同語言的人各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之間沒有交集,彼此之間無法交流。不同語言的互譯也是不可能的。
從人類進化的角度看,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不斷認識外界事物,有了交流的需要,慢慢形成了語言,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人的思維過程。思維先于語言產生,人類沒有創(chuàng)造文字符號前,實際上就已經在思維,與動物初級的、簡單的思維沒有很大差別的,它主要是對一些直接刺激進行反射。例如:人們對環(huán)境的反應,對氣候的反應,條件反射是初級思維的表現(xiàn)。而隨著人類逐步社會化,便于進一步交流,語言文字的產生也成為現(xiàn)實。文字的產生和發(fā)展是語言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而文字的創(chuàng)造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
從最簡單的圖畫符號上升到詞義的解釋和語句整合等。都是思維作用的結果之一。因此,人類是先有思維,然后再創(chuàng)造語言的。
這一理論也被認知心理學家喬姆斯基(Ch伽sky)和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所支持。喬姆斯基提出“思維先于語言”。思維大于語言”。皮亞杰在<兒童心理學>當中專節(jié)論述了語言與思維、邏輯、運算等的關系,他認為。語言是由邏輯構成的,接著他從語言和思維的關系的起源史,以及兒童個體身上的發(fā)生形成過程看,得出結論,“感知一運動階段的圖式具有根本性重要意義”和。語言乃是由邏輯所構成”的肯定結論。也就是說,邏輯運演都要早于語言或言語的發(fā)生:邏輯思維不僅早于語言,面且比語言更為深刻,因此思維對語言起決定作用。
3.思維決定語言。
S.M.史密斯等人于1974年進行一項實驗,發(fā)現(xiàn)思維不能和語言等同起來。史密斯本人首先接受箭毒的注射,使全身的骨骼肌麻痹(包括整個語言器官在內),而靠人工呼吸裝置和其它醫(yī)療設備維持生命。事后他報告說在全身麻痹期間,意識沒有受到干擾,思維活動能照常進行。
他能理解向他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事后還能回憶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