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管理相關
目前印刷企業中,生產車間都實行經濟責任制,有自己的年度目標、產值、利潤、消耗、質量等指標。為了完成這些指標,有的加班加點,有的則采取人休機不休的輪番作業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拼人力,拼設備的情況。生產設備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進行生產活動的重要手段。設備技術狀況不僅關系到企業產品質量的好壞,而且影響企業經濟效益。
一、設備管理內容現代印刷企業的設備管理強調從設備選購,到進入生產領域,直到報廢為止的全過程管理,目的是為企業提供最優技術設備,使印刷企業的生產力建立在良好技術條件基礎之上。設備管理包括以下內容:
1.按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原則正確選購設備。
2.合理使用,保證機器設備始終處于最優技術狀態。
3.重視并做好設備挖掘、革新、改造,提高設備的現代化水平。
4.及時做好設備保養維護與維修,掌握設備維修技術。
5.做好設備資產管理。
二、設備合理使用
正確、合理地使用設備,是指按照操作規程的要求使用設備,盡量減少設備的磨損和疲勞,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保持設備應有的精度,充分發揮其效能。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根據企業的生產技術特點和工藝過程要求,合理配置各種類型的設備。同時,根據設備的性能、結構和技術經濟特點,合理安排加工任務,將設備的負荷控制在允許范圍內,不應精機粗用,超負荷、超性能、超范圍的工作。其次,要根據設備的性能、結構、制造精度、使用范圍、工作條件和其他技術條件,配備相應的操作人員。操作人員應熟悉并掌握設備的結構、性能、工作范圍及保養維修技術。另外,要建立健全與設備管理配套的規章制度,包括設備操作規程、崗位責任制、包機制等。
三、設備磨損與故障發生的規律
設備使用中的有形磨損可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是初期磨損階段。在這一階段,設備的表面,特別是接觸摩擦部分受到輕微磨損,其形狀和粗糙度發生變化,但時間較短。第2階段是正常磨損階段。在這一階段,設備磨損量的增加較為緩慢、均勻,設備處于最佳技術狀態,生產的產品質量較為穩定。如果設備維護良好,此階段可延續較長時間。第3階段是急劇磨損階段。在這一階段,零部件的磨損達到一定程度,有些零部件的疲勞程度已達到極限,設備的磨損急劇增加,設備性能和精度迅速降低。如不及時修理,易發生生產事故和設備事故。
根據設備磨損規律可以看出,任何在運轉使用過程中總存在磨損,磨損到一定程度就會降低設備的使用性能。如果能做到合理使用、精心維護與保養,則可以延長設備正常磨損階段。
由于設備磨損各階段的磨損速度不同,設備故障率也不盡相同。設備磨損速度加快,設備故障率也隨之提高。設備故障率變化也可分成3個階段。第1階段是初期故障期。這段時期內,由于磨損速度較快,零部件易松動,設備的故障率較高,進入正常磨損階段后,故障率呈逐漸下降的趨勢。第2階段是偶然故障期。這段時期內,設備處于正常磨損階段,設備故障偶然發生,其故障率低于平均故障率。第3階段是耗損故障期。這段時期內,設備開始進入急劇磨損階段,機器各部件磨損速度急劇增加,故障率快速上升。
四、設備維護與保養
設備的維護與保養,是指設備使用人員和專業維護保養人員在規定時間及維護保養范圍內分別對設備進行預防性技術處理。
設備護理保養工作做得好,可以將設備的磨損和腐損降到最低程度。對于設備的維護與保養,目前較多企業實行的是“三級保養制”,即日常保養、一級保養、二級保養。
1.日常維護與保養:日常維護與保養也稱為例行保養或日保,即操作人員每天在班前、班后進行保養。
2.一級保養:一級保養以操作人員為主,維修人員為輔,對設備進行局部檢查、清洗。
一般設備運行500~700小時,應進行一次一級保養。保養內容包括清洗機器外表面和各部位、疏通油路、更換油氈、油線、調整設備各部位配合間隙、堅固各部位零件。
3.二級保養:二級保養以維修人員為主,操作人員參加,對設備進行部分解體檢修。
保養內容包括更換或修復磨損件,局部恢復精度,機器潤滑和調整。一般設備運行2500~3500小時,要進行一次二級保養。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印刷設備從手動、半自動化日趨大型化、自動化、高速、高效,使生產對設備的依賴程度大為提高。因此,設備管理工作應從過去傳統的管理方法逐步向現代設備綜合管理方式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