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經濟相關
一、生態創新的基礎理論
(一)生態創新的概念
關于生態創新(Eco-innovation)的概念目前有很多種。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很多生態創新方面的學者都會根據自己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對生態創新給出自己認為合理的概念,如1988年CarleyandSpapens給出的概念,2000年Rennings的概念,2007年Foxon的概念,2008年Andersen的概念。2005年國際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給出的創新的定義:所謂創新是指一種全新的或重大改進的產品(商品和服務)、過程,一種新的營銷方式、組織方式在企業實踐中的應用。基于OECD關于創新的概念,2008年ReneKemp和Pearson給出了生態創新的定義:生態創新是一種產品的生產、引進和開發,在這個過程中開發或采用新的流程、服務、管理或業務方法,使得在產品生命周期中獲得比其他方案更有效的控制環境風險,減少污染和其他資源使用的負面效果。根據上面的定義,我們可以這樣認識生態創新:生態創新是創新的一種類型,這種創新是通過使用更少的資源、更少的有毒材料來減少對環境的危害;通過特別的過程和方法來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以減少環境污染。
為了更好地理解生態創新,可以從以下兩大要素來進行說明。第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例如,某個企業或某個部門如果采用一種新的技術可以比原有技術更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那采用這種新技術就是一種生態創新。第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可以通過生命周期評估來確定某種物質被利用和再利用的效率,進而確定某對環境的影響。
(二)生態創新的層次及類型
1.生態創新的層次
目前的生態創新研究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微觀層面是從企業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的角度進行研究的,中觀層面是從區域、產業角度進行研究的,宏觀層面是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研究的。
從微觀層面的角度,目前企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減少單位產出的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減輕環境污染。歐盟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大的努力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歐盟國家開發的CIS(社會創新調查)是專門針對企業的生態創新行為進行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企業生態創新最大的問題是絕大多數企業沒有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作為企業技術創新的核心戰略,當然對生態創新的重視程度和投資水平都是相當低的。根據CIS數據,進行生態創新的企業,主要是通過購買先進的機械設備(70%),進行企業內部研發(58%)和培訓員工(49%)來實現的。[1]
從中觀層面的角度,生態創新問題主要集中在產品/服務體系的分析和評價、技術體制、產業部門以及區域經濟等問題。中觀層面的生態創新問題也是最難研究的,需要從多個角度收集數據,針對多個主體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所以中觀層面的研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從四個角度進行的:第一,微觀數據集成的統計方法[2],綜合企業數據來進行產業和區域分析,普遍使用的方法的物質流分析(MFA,materialflowanalysis),但這種綜合不能處理動態問題;后來有學者又使用了另一種動態的分析方法,也就是第二個角度———生命周期分析[3](LCA,lifecycleanalysis),它的研究結果表明,一項技術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主要決定于技術設計和開發階段,技術成形后的任何改進和提高作用都十分有限;第三,技術創新體制角度,研究結果表明,體制創新源于減排創新、工藝創新、產品創新和基礎設施變化這四個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為了加快體制創新可以從鼓勵新的制度、促進競爭以及為更好的制度創造條件三個方面著手;第四,產業協同的角度,產業協同發展目前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規劃生態產業園區,也就是將相關產業建設在一起,以使其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另一種也是通過自組織,達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和擴張企業的目的[4]。
從宏觀層面的角度,生態創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生態創新與國家或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上。目前針對宏觀層面的問題,已經有學者從四個方面進行研究:第一,所提供環境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主要是從環境相關產品的國際貿易額與市場份額來確定的;第二,專利數,主要是從與環境或生態有關的專利數量進行確定,當然,有一些生態服務創新是很難用專利數來計算的,所以這種方式只能作為輔助方式;第三,學術期刊,主要是通過一段時間內環境或生態相關的學術期刊的數量進行確定;第四,生態創新與資源生產力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從確定生態創新表現與資源生產力之間的關系來確定生態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
2.生態創新的類型
為了更好地理解生態創新的內涵,有必要介紹一下生態創新的類型。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對生態創新進行不同的分類。根據技術變化幅度,可以把生態創新分為漸進型生態創新(incrementaleco-innovation)和跨越型生態創新(radicaleco-innovation)。所謂漸進型生態創新是在原有技術或產品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以達到減少資源消耗和保護環境的目的;所謂跨越型生態創新是對原有技術或產品進行顛覆性創新,以一種新的技術或產品來代替原有的技術或產品,從而達到資源環境方面的目的。這種分類在進行政策分析時十分重要,但分類相對簡單。目前理論界公認的分類方式是MEI項目組所完成的分類。
二、生態創新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一)生態創新的研究內容
生態創新的研究范疇很廣,很多學者都會從自己的專業角度來研究生態創新問題,如企業、技術、環境、政策、制度、經濟等很多角度。現有的生態創新研究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技術創新與資源效率的關系、技術創新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生態創新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生態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生態創新的阻礙及促進因素、生態創新水平的測量、生態創新作用的測量、環境技術、生態創新激勵政策的制定及評價等。目前生態創新的研究正在從過去的以技術發現為焦點向國家創新體制轉變,這個體制注重社會上創新者之間的相互學習。生態創新學者的研究集中在建立和組織基于綠色能源技術的技術創新體系[6],通過應用技術預測、技術評估、技術基準、需求導向來建立研究和創新的戰略情報體系[7]。目前創新政策已經逐漸從原來的技術政策中分離出來,成為新的創新范式,生態技術已經成為制造部門和服務部門進行創新的主要方向。現在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生態創新政策[8]。因此,生態創新政策研究是目前生態創新研究的焦點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