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青泥苔是魚蝦池中常見的絲狀綠藻的總稱,包括水棉、雙星藻和轉板藻等。這些藻類適宜生長在淺水溝及池塘的淺水處。一旦遇到合適的生態條件即會大量繁殖,初期藻體顏色較深,為深綠色,呈絲狀附于池底,以后漸變成黃綠色懸于水中,衰老時如舊棉絮浮于水面。青泥苔在魚蝦池中的主要危害有:一是纏住幼蝦、魚苗,致其死亡;二是消耗水中的養料,使池水變瘦,影響天然餌料和魚蝦的生長;三是衰老死亡的藻體腐敗,影響水質,破壞池水的生態平衡,造成缺氧和泛池;四是漂浮于水面或附生在池底,易纏住餌料,影響魚蝦的正常攝食。
2011年6月20日-7月10日在我鎮的多家魚蝦養殖池內發生了較為嚴重的青泥苔危害,由于幼蝦和蛻殼蝦對0.5克/米3的硫酸銅都較為敏感,因此,我們采取了其他一些防治措施,在個別塘使用了滅藻凈進行嘗試性對比試驗,7月10日起池水恢復正常,現將有關情況簡要介紹如下:
一、情況簡介
用生石灰清塘并施肥后,于2011年5月28日放抱卵青蝦入池。在栽種水草時,水草上附生著極少量的不易觀察到的青泥苔。由于前期水溫升高慢,池水較淺(60厘米左右),而投喂蛋黃和豆漿,基肥又施得少,池水透明度較高,光線可以到達池底,在6月17日開始發現有少量青泥苔在水草附近池底上生長,沒有引起重視。6月20日水溫25℃,青泥苔大量繁殖。6月24日到7月2日達到高峰,大量青泥苔夾雜一些水網藻從池底長出,以網片狀懸張于水中,衰老時變成棉絮狀漂浮于水面,厚達2~5厘米,黃綠色,用手觸摸光滑。嚴重時的兩三天,棉絮狀青泥苔遮蓋了近1/4的池塘表面,一天早晚各打撈一兩次,第二天水面上青泥苔仍不見少,隨時都有造成水變泛池的危險。經6月30日-7月6日及時處理,7月10日青泥苔得到根治,水質恢復了正常。
二、方法和效果
1.套放細鱗斜頜鲴魚種除苔。在1號池中由于套放了150尾/畝的大規格細鱗斜頜鲴魚種,未見有青泥苔的危害。
2.施用草木灰。6月27-29日,在2號、3號塘口施用草木灰,畝用50千克,連用2天,由于草木灰應在放水前施用在青泥苔表面,遮住陽光,以殺滅青泥苔,所以草木灰在放水后防治青泥苔幾乎無效。
3.施用黃泥(粘土)水與施肥,降低透明度。6月30日-7月6日使池水深達80厘米左右,再連用7天黃泥水,每天上午10點左右施用黃泥水,使池水透明度在30~40厘米,隔天中午13:00施用有機肥50千克/畝(晴天施用),但效果仍不太理想。一是因為黃泥水易沉淀,使池水更清:二是因為黃泥水發生絮凝作用,使有機肥和粘土一起聚沉于池底,降低池水中有機物的含量,使池水變清,透明度更高。
4.除根與施肥。根據青蝦蛻殼多在夜間進行的特點,在7月6日晴天的下午用粗鐵絲綁成爪狀,再綁在竹竿上,下池撈出池底的青苔。然后,根據池水的肥瘦,每畝施用50~100千克有機肥,水深升至1米左右,到7月10日,幾乎沒有青泥苔從池底漂浮到水面上,青泥苔得到了根治,池水恢復了正常的油綠色。
5.使用滅藻凈滅苔。為了檢驗滅藻凈的滅藻效果,在4號塘施用了滅藻凈除苔,起到了清除青泥苔的作用。
三、討論
1.在混養有細鱗斜頜鲴魚種的蝦池中,由于細鱗斜頜鲴所特有的攝食有機碎屑、腐殖質等習性,打破了青泥苔賴以繁殖的環境,因而青泥苔難以繁殖起來形成對魚蝦等的危害。
2.在水溫較低的季節放養蝦苗時,為了升高水溫,一般池水較淺,光線易進入池底,這時,還不宜栽種水草,以免帶入青泥苔。
3.用草木灰清除青泥苔應在放水前進行。
4.黃泥(粘土)水和施肥降低透明度的方法,對青泥苔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青泥苔大量繁殖時作用不大。
5.在青泥苔大量繁殖時,用拔根、施肥與增加水深的方法相結合,基本能夠根治青泥苔,一般2個人1小時可根治1畝青泥苔。
6.在水溫25℃左右時,青泥苔大量繁殖。故在防治時,要在25℃之前抓緊進行,及時降低透明度,增加水深,防患于未然。
7.使用滅藻凈清除青泥苔效果較好,可節省勞力,操作起來較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