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公共管理
城市作為一個獨特的社會、經濟、環境系統,高度集聚資本、技術、人才和信息等生產要素,并創造豐富的國民財富。同時,城市是開放生態系統,在與環境廣泛的交流中,進行著能量和物質生產、傳輸、轉化、消耗,從而獲得自身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資源和市場的爭奪是必然的,城市之間會因為這種爭奪中產生強烈的競爭。特別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的城市面臨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城市競爭力成為國內外理論界研究的熱門話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對我國城市政府管理的能力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城市管理者要有獨特的眼光、思路、知識與水平,而城市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綜合實力和能力的體現,絕非是寬修馬路,大建廣場,多做廣告這么簡單,必須兼顧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城市競爭力不僅具有理論意義,同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圍繞城市競爭力話題,許多學者基于經濟學理論、社會學理論、管理學理論和生態環境理論等不同的角度來研究,使得城市競爭力理論有了寬廣的理論基礎和研究視角,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本文重點梳理與城市競爭力研究相關的理論基礎,并試圖尋找出城市競爭力研究理論的一些特點和規律。
一、國內外城市競爭力研究進展
國外城市競爭力研究興盛于上世紀80到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美國的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波特(MichaelE.Porte)教授,他提出了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并且提出其理論適用于次級的經濟體,即城市或區域[1]。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或區域經濟體更適合于作為其競爭優勢理論的基本單元。道格拉斯•韋伯斯特(DouglasWebster)構建了包括經濟結構、區域性稟賦、人力資源和制度環境四個要素的城市競爭力模型[2],并把這種模型運用到泰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競爭力研究上[3]。世界經合組織(OECD)在2006年發布了關于《全球經濟中的城市競爭力報告》[4],2007年又出版了《城市競爭力:一個立體發展的創業模式》報告[5]。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11年出版的《世界競爭力報告:2011-2012》,從機構、基礎設施、宏觀經濟環境、高等教育和培訓、健康和初級教育、商品市場效率、勞動力市場效率、金融市場發展、技術準備、市場規模、商業成熟度、創新等十二個方面來測評世界各國的競爭力[6]。
我國城市競爭力的研究從上世紀90年代以后開始,而且隨著我國城市的迅速發展,研究更加深入,成果更加豐富。一方面是以建立城市競爭力評價模型為側重點的研究,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每年發布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上海社科院的《城市綜合競爭力———2001年上海經濟發展藍皮書》、《中國城市營銷發展報告》等,本文重點研究的是與城市競爭力相關的基礎理論問題,因此不對評價模型進行過多探討。
另一方面是理論的基礎性研究,如倪鵬飛博士建立了城市競爭力弓弦箭模型[7],他定義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城市在競爭和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城市相比較所具有的吸引、爭奪、擁有、控制和轉化資源、爭奪、占領和控制市場,以創造價值,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仇保興認為“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很難準確界定的概念,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影響城市競爭力的主導因素是不同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城市競爭力,則是在競爭和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城市相比較所具有的吸引、爭奪、擁有控制轉化人才資源以創造價值和占領市場的能力”[8]。寧越敏教授借鑒國家競爭力模型,提出了城市競爭力的測度指標體系[9]。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城市競爭力課題組”從城市競爭力評價的角度,提出了城市競爭力的五要素論,認為城市競爭力評價系統包括五個層面:即城市實力系統、城市能力系統、城市活力系統、城市潛力系統和城市魅力系統[10]。《中國城市發展報告》,認為城市競爭力是指城市在國際化和市場化舞臺上,在生產力要素的綜合表達上,在提升生產力水平的動力培育上,在發展模式選擇與制度創新上所表現出的比較優勢和綜合潛力[11]。連玉明教授提出了“城市價值鏈”模型,強調城市競爭力必須以市場為目標,以戰略為核心,以整合為導向,本質是建立高度區域一體化的全球資源配置機制和運行模式,可以把城市競爭力理解為一種知識體系[12]。王桂新等提出了城市發展的三維競爭力理論[13]。而生態學家馬世駿等學者從生態學角度將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分析與人類的社會及經濟活動緊密相連[14]。
二、不同視角的城市競爭力理論基礎研究
城市競爭力是一個綜合系統,因此城市競爭力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論基礎,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從不同的視角來詮釋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問題,從而構建起來一個豐富而立體的城市競爭力研究理論體系。通過梳理各種理論,構建城市競爭力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競爭優勢理論、城市區域規劃理論、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生態城市理論。
(一)競爭優勢理論
1.絕對成本-比較成本理論。西方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Smiht)提出:資本積累是一國財富增長的重要途徑[15]。認為自由貿易會引起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優勢或后來獲得的優勢,只要甲國有此優勢,乙國無此優勢,乙國向甲國購買,總是比自己制造有利。這就是以絕對優勢為基礎的國際分工[16]。大衛•李嘉圖(David.Ricardo)的比較成本理論是以他的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在一個具有充分商業自由的體制下,每個國家把它的資本和勞動置于對自己最有利的用途”[17]。認為競爭力的強弱取決于是否占有和控制世界上的資源產地,是否具有生產上的高效率技術和組織方式等。
2.集聚優勢理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Marshall)在其《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產業聚集及內部聚集和空間外部經濟的概念,并闡述了存在外部經濟與規模經濟條件下產業聚集產生的經濟動因[18]。提出當企業集聚時,由于大量生產要素的集聚所產生的相互間積極影響,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競爭力。后來研究表明,產業聚集的成本優勢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綜合結果:如科技創新能力、管理水平、制度因素、人力資源素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