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公共管理
雖然西藏有“世界上最后一片凈土”的美譽,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及西藏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生物入侵現象越來越普遍,所造成的影響愈加嚴重。加之生產條件的改善,栽培制度的改變,使我區生物入侵的種類增多、發生規律復雜,危害猖獗,有些次要病蟲草害上升為主要病蟲草害的趨勢,嚴重影響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生物入侵成為危害我區生物安全、生態安全和經濟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和緊迫的問題,應引起各級政府和公眾的高度關注。
1、我區外來生物入侵預警防控措施的緊迫感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UCN)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中國就有50種、是全球外來生物入侵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初步統計,目前我國已知的外來入侵種最少有380多種,其中包括300種入侵植物、40種入侵動物。外來物種入侵對我國農林牧漁業和生態系統,物種資源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達到119.8億元;其中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就達999.266億元。西藏地域遼闊、海拔梯度大、垂直分布顯著,形成了生物的多樣性。現階段我區交通越來越便捷、旅游業的升溫、全球經濟一體化,多樣的生態系統使我區容易受到外來入侵物種的侵害,并能找到棲息地。一旦遭受侵害就難以控制和逆轉,這種狀況在我國禽流感、松毛線蟲、水葫蘆、紫莖澤蘭等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造成這種局面是當初無法預料到。我區已經遭受外來生物入侵與危害的有蘋果綿蚜、美洲斑潛蠅、紫莖澤蘭(樟木口岸)等。1963年在拉薩羅布林卡開始發現有綿蚜分布,到1984年西藏波密縣、亞東縣、拉薩市區均有綿蚜分布,有些果園被害株率達100%。所以對外來入侵生物要嚴謹防控措施,才能保障我區生態多樣性的健康發展。
2、西藏外來入侵物種的預防措施
2.1加強有關部門的職能作用、建好基礎設施
西藏經濟社會日益發展的新時期,我區生物入侵預防工作面臨任務重、儀器設備落后、對入侵生物不夠重視、分工不明確、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規及職能作用等問題。必須加強檢疫檢驗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添置檢驗儀器設備,提高檢疫檢驗人員素質,加強宣傳入侵生物危害狀況,健全檢疫監測網絡,全面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組織專家隊伍等措施來提高我區生物入侵預防科學性、準確性和時效性。
2.2加快立法和體制改革,加強隊伍建設
建議國家以現有的《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為基礎,廣泛開展立法調研,起草并頒布涉及到入侵物種破壞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的內容,生物技術、轉基因生物等新型生物安全問題的法律法規。應現有管理體制的基礎,設置職責明確、工作規范,有利于檢疫檢驗部門對入侵生物防范的職能作用。以法律的形式規范外來生物入侵的監測預警、控制、防治技術的推廣和檢疫服務的行為,使有關檢疫部門工作步入法制化軌道。動植物的檢疫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檢疫部門應聘請農業、環保、植保、生物等有關方面的專家,在自治區成立專家指導小組,加強對外來生物滅毒除害行動的技術指導,為外來入侵生物預防及除害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各縣設立檢疫站,區縣檢疫部門負責當地種苗和農產品調入、調出的檢疫、疫情普查和疫情上報工作,同時要加大對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的技術培訓力度,將適用、成熟的預防意識和綜合防治技術傳授給農民群眾。
2.3建立入侵生物風險評估制度,健全預防和快速反應機制
作為政府管理部門早期預警和決策的依據,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體系的建立勢在必行。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主要有健康風險、對經濟生產的威脅,以及引起環境破壞或導致生態生態系統、生態效益損失的風險等幾個方面。我區遠沒有建立起一整套的外來入侵物種控制體系,對于外來入侵種的早期預測、監測及早期防控和迅速反應,都沒有予以充分重視。西藏應建立預警網絡,向公眾提供外來入侵種信息,向管理人員報告可疑的外來種,評估入侵的危害性,預測潛在影響,提供管理措施建議等,加強快速反應能力。
2.4建立長效機制,加強海關和邊境口岸對外來物種的檢疫檢驗
農業、林業部門應在機場、邊境口岸和要道上設置檢疫關,加強對入藏動植物及其產品的檢疫把關力度,把外來有害生物堵在西藏之外。加強進境動植物及其產品的檢疫審批工作,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傳入并早期發現,迅速根除已傳入的外來有害生物。建立長效機制,在防范印度(每年受外來入侵損失達1300億元)、尼泊爾等國外有害生物傳入的同時,也要防范國內省區的外來有害生物,嚴防通過引進的種苗、木材、水果蔬菜等傳入外來有害生物。
2.5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全區公眾生態安全意識
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治只有全社會的廣泛參與,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要利用報紙、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等傳播媒介進行廣泛宣傳,普及外來物種入侵的防治知識,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強化認識,特別是提高決策者的防范意識,共同搞好防范工作。更為重要的是要引起各級政府的主要領導和檢疫工作相關部門(如邊境口岸、機場、郵政、農林科技工作者等)人員對防范外來有害生物重要性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