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當代文學論文
紅色文學主要是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學與左翼文學,40年代的解放區文學以及建國到70年代期間反映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的文學作品。[1]
這些作品用通俗、大眾的語言展示了中國人民進行新民族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苦歷程,贊揚了無產階級理想和犧牲精神。作為過去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的反映,紅色文學對當代青年認識歷史和現實提供了啟發性視角。
同時,紅色文學特別是中國20世紀“50至70年代的文學,是‘五四’誕生和孕育的充滿浪漫情懷的知識者所作出的選擇,它與‘五四’新文學的精神,應該說具有一種深層的延續性”[2]。作品中所宣揚的愛國主義、英雄情結、理想主義與進取精神,也無疑會對當代青年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所以,盡管紅色文學具有特定時代語境中的文學生產的規定性,從文學價值上來說,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但對當代青年人而言仍不乏現實價值。創作于20世紀50年代的《青春之歌》以革命、青春、成長、情愛為主題,是紅色文學經典作品之一。作品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學生愛國運動為主線,反映了這一時代背景下,青年的苦悶、希望、歡樂與奮斗。本文便以《青春之歌》為例,從精神與現實兩個向度上探討紅色文學對當代青年的教育意義。
一《青春之歌》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在30年代覺醒、成長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主人公在困境之中,從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上革命道路,成長為一名優秀女性和合格的革命戰士。她敢于走出家庭,反抗他者對自己婚姻和命運的主宰,體現了其鮮明的獨立精神和反抗父權、追求自由的勇氣。林道靜面對家庭的變故、社會的動亂和感情的創傷,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作品人物不斷要求進步、追求理想的精神激發了幾代青年的斗志,也與當代青年渴望成功、努力實現人生目標的心理達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3]
在反抗父權與尋找自身價值認同上,林道靜同當代青年的追求具有很多相同之處。青年正是在反抗與尋找認同的同時來獲得成長的。但與紅色文學不同,當代青年的反抗與認同更多地表現在姿態上和視覺符號上。如,對青春偶像特別是明星人物的追捧。偶像所帶來的時尚視覺以及其成功形象都會帶給青年人以一種夢幻般的誘惑力。于是,青年更多的是通過服飾裝扮、語言以及對父權價值觀的忽略來肯定自身對個性解放的追求。特別是在當代的青春文學與影視作品中,學校父權制最集中的體現成為青年人最主要的反叛與反抗對象。因此,當代青年對自由的追求和自我的塑造愿望通常是以反抗主流文化為起點的,以個人為中心的,更多的是通過視覺符號來傳達。
反觀20世紀的紅色文學作品,以林道靜為代表的青年在反抗與自我價值實現中,一方面,以一種積極的姿態,而不是通過忽略和逃避的方式來反抗父權制的壓迫。他們不僅是理想主義者,還是行動主義者;他們不僅努力地去拆解推翻舊的,而且又滿懷激情地去建設進步的新世界。他們的人生價值的實現是通過個人的不懈奮斗與犧牲來建立理想的崇尚民主與科學的新國家。另一方面,這種反抗不僅宣揚了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理念,也更加強調個人如何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結合起來,以自我的犧牲換取嶄新時代的豪邁情懷和獻身精神。
紅色文學中的青年追求的恰恰是通過對革命主流文化和愛國主義主流價值觀的皈依與認可來體現的。
因此,《青春之歌》所提倡的是以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為核心的價值觀,更加強調人的崇高精神追求。
兩相比照,青年人追逐夢想和成功的積極態度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共通的,但其實質卻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正是紅色文學中的人物形象對當代青年具有積極教育意義所在。面對當今以商品經濟為中心的物欲膨脹的社會,消費文化中的娛樂性、快餐性、平面性、功利性使很多人喪失了曾經的理想。
當代青年文學與影視作品中呈現的青年人生活的頹廢色彩與信仰的迷失等問題,正反映了當代青年精神領域的貧瘠。因此,紅色文學中青年對理想和生命價值的追求,無疑對當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具有滌蕩與促其反省作用,其教育意義是深遠的。
二追求個人權益、物質利益和幸福的愛情是人之為人的正常動機與行為。但由于特定歷史時代的限制,紅色文學中對人物的塑造是片面性的,特別是在塑造人物崇高的人格上,通常會給予進一步的放大處理。他們往往排斥自我的物質性、自然性,而更加強調和傾向于精神領域。他們沒有物質欲,甚至將個人的情感也完全納入革命理想事業中去。然而,正因如此,小說人物的思想也為當代青年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野,促使他們有機會去發現人物形象的獨特個性和自我的精神世界。小說人物舍棄個人感情和利益,為民族和國家犧牲自我的做法也有利于青年對歷史和現實進行反思和思考。個人應該如何處理和看待精神與物質、理想與現實、愛情與事業等之間的關系。從這個角度上看,紅色文學具有其更加現實的教育意義。
《青春之歌》創作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恰逢我國長篇小說創作和出版的高峰期。這個時期的小說創作多以革命、斗爭、贊揚、回憶為主題,歌頌了黨領導人民在民族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艱苦奮斗和表現出的偉大精神。《青春之歌》這部作品的主題沒有脫離革命、抗爭和歌頌。但《青春之歌》還反映了人物的愛情主題?!肚啻褐琛愤@部作品正是因為對愛情主題的描寫,才顯得別具一格,有血有肉,更容易進入青年的閱讀領域。
在作品創作的年代,過多追逐個人權益和男女情愛被認為是自私和腐朽的表現,可以說,這是對一種強烈個性和純粹愛情觀的壓抑與束縛,這既與創作時代背景和作品主題闡釋的需要有關,也與人物本身所處的社會和精神現實有很大關系。林道靜作為一個小資產階級青年,是以一個被社會改造的對象而存在的。因此,她對理想甚至愛情的追求既是執著的,又是困惑的。這表現在她對幾位男性的愛情態度上。林道靜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在尋找自己的人生位置,尋找社會的認可。因此,在其思想成長道路上的余永澤、盧嘉川和江華又有著其人生向導的身份。林道靜在成長過程中,其心路歷程的變化恰恰體現在她對不同男性的感情態度變化上。因此,林道靜最終選擇江華并不是以純粹的愛情為出發點,而是將個人理想與愛情混淆在一起。她之所以如此選擇,因為江華正是自己理想中的生命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