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古代文學論文
一、文學作品細節描寫的價值
文學創作離不開細節描寫。細節描寫的價值主要體現在:
第一,突出主題。文學作品中,情節很容易構建,但是細節描寫卻很難把握。而細節描寫又是情節構建的基礎。情節的構建離不開細節的描寫。細節描寫的恰當運用,不僅能夠使作品充滿活力,而且能夠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更加彰顯作品主題。
但是,那些脫離中心思想,不能為作品主題服務的細節描寫,無論描寫得多么精致巧妙,都只能構成整體情節的累贅。對此,著名的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明確指出:“無論一個細節———場景、性格、情節多么奧妙美麗,假如它不是為了最完善地表現作品的主題,它對作品的藝術性就是有害的。”
第二,凸顯人物。優秀的細節描寫能很好地凸顯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風貌。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描寫:“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一系列的動作的細節描寫,扶、蹲、跪、夾、洗等,將一個細致、熱心的魯迅形象充分展現于讀者面前,使得形象有血有肉,豐富飽滿,凸顯了人物性格,甚至成為人物性格的代名詞和化身。
第三,精致反映時代。文學作品中優秀的細節描寫還有極大的社會價值,從細節描寫中,能夠窺見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風氣以及人們的生活面貌。如《祝福》中對祥林嫂的描寫:“五年前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作者魯迅通過對比手法,對祥林嫂的外貌進行了細致的描述,對祥林嫂由外而內的巨大心理變化進行了刻畫,可以說,深刻反映了當時封建禮教對婦女殘酷破壞的社會現實。
第四,揭示本質。文學作品中的細節描寫,可以揭示人物內在的本質特征。如《儒林外傳》中,吳敬梓對嚴監生死前有著這樣的描寫:“……嚴監生喉嚨里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不倒一聲的,總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單里拿出來,伸著兩個指頭……趙氏慌忙揩揩眼淚,走近上前道:‘爺,別人都說的不相干,只有我曉得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說罷,忙走過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嚴監生臨死前節省燈油這一細膩的細節描寫,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凸顯了人物性格,揭露了人物的本質。
二、古代體育文學中的細節描寫
古代體育文學中,有著很多的細節描寫,主要集中于各種體育活動的描寫上,包括足球、擊壤、馬球、拔河以及圍棋等。
足球。作為當今最為流行的體育活動之一的足球,古代稱之為蹴鞠,而關于這一活動的描寫可謂是最為豐富精彩的。“蹴鞠,促六反。蹴尤蹋也。”(《別錄》•漢•劉向)有關蹴鞠的細節描寫以及專門以蹴鞠為寫作題材的古代文學作品,在體育文學中占有相當比例。出現于各種文學體裁中,包括詩歌、辭賦、散文、戲曲以及小說等。比如,有關足球記載的最為重要的文學文獻《鞠城銘》,其中就有著這樣一個描述:“圓鞠方墻,仿象陰陽。法月沖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猶然,況乎執機。”(《鞠城銘》•李尤)這是有關足球運動較為早期和全面的記載和描述。這段描寫對早期足球運動的比賽場地、規則、方法以及裁判等都有著詳細的描述,對了解我國足球運動的起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擊壤。關于擊壤的最早記載見于東漢王充的《論衡•藝增》,其中有“堯時一老農擊壤于路”的相關描述。所謂的擊壤,類似于當今的保齡球運動。三國魏邯鄲淳的《藝經》曾有相關記載,講述古代農民在勞作之余,將一長方形木塊側立于地,然后立于三四十米外,拿另一木塊進行遠距離拋擲,中者為勝。擊壤流行于魏晉時期,在一些當時的詩歌中也有反映,如,“即是羲唐化,獲我擊壤聲”(謝靈運《初去郡)、“玄齠巷歌,黃發擊壤”(張協《七命》)等,明代劉侗在其《帝京景物略》對當時小兒的“擊壤”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二月二日龍抬頭……小兒以木二寸,制如刺核,置地而棒之,一擊令起,隨一擊令遠,以近為負,曰打。古稱擊壤者耶!”可見當時的社會生活中,擊壤運動深受人們的喜愛。
馬球。有關馬球運動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漢代,“連騎擊鞠壤,巧捷唯萬端”(曹植《名都賦》)中的“擊鞠”就是指打馬球。馬球運動經歷了很長的發展時期,直至唐代才得以發展完善和成熟,流傳于社會的各個階層。封演《封氏聞見記》中曾記載,唐太宗在安福門樓目睹西域人打馬球后,覺得很有意思,于是就下令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普及。此外,王定保在《唐?窩浴分幸蒼?岬劍?拼??行錄暗詰慕?慷家?詰筆敝??腦碌歉蟛渭勇砬蟣熱??筆鋇鬧耙登蚴鄭?瓷癲呔??膊斡肫渲校?涑∶娣淺W徹郟?襖垂劭幢熱?娜褐諛?緗吁啵?⒖隹漲啊
拔河。拔河運動盛行于唐代,進士薛勝曾專門以拔河為題材寫過辭賦《拔河賦》,對當時拔河的盛況進行了詳細的描寫:“然后一鼓作氣,再鼓作力,三鼓兮其繩則直。小不東兮大不東,允執厥中……身挺拔而不動,衣簾袒以從風……可以揮落日而橫天闕,觸不周而地動……左兮莫往,右兮莫來。秦皇鞭石而東向,屹不可推;巨靈塌山而西峙,嶷乎難摧……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國之壯觀哉!”可謂淋漓盡致地刻畫了當時驚險的比賽情形,入木三分地展示了運動員永不服輸的進取精神狀態。
圍棋。圍棋的發展最早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盛行于唐代,時至今日,依然流行于世。“每出游,必攜圍棋短具,畫紙為局,與棋子并盛竹筒中,系于車轅馬鬣間,道上雖遇匹夫,亦與對手。勝則征餅餌牛酒,取飽而去。”(《云仙雜記》)對于唐代圍棋的流行盛況,可見一斑。且當時的圍棋已經開始向下層社會發展,“紅燭臺前出翠娥,海沙鋪局巧相和,趁行移手巡收盡,數數看誰得最多。”(張籍《美人宮棋》)反映了當時社會唐代婦女對圍棋的喜愛。宋代以后,文人下棋以示其才的現象更是普遍,如,“霧帳銀床初破睡,牙簽玉局坐彈棋”(《寄蘄簟與蒲傳正》),“君談似落屑,我飲如弈棋”(《次韻錢穆父會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