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郁癥病人認知療法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09年5月一2O11年5月我院住院老年抑郁癥病人6O例,年齡6O歲~8l歲。人組標準:①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一3)抑郁發作的診斷標準;②年齡≥6O歲;③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17項總分≥18分;④監護人簽訂知情同意書;⑤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血生化、心電圖、胸部X線透視均無異常;⑥排除嚴重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等抗抑郁藥物禁忌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O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72.37歲土6.32歲;病程0.88年±0.31年。觀察組3O例,男l3例,女17例;年齡71.8O歲士7.14歲;病程0.91年±0.42年。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文拉法辛片,起始劑量25mg/d~50mg/d,2周后增至50mg/d~100mg/d,兩組藥物劑量無差異,均給予精神科常規護理、健康教育,療程8周,不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和電休克治療。治療中確有嚴重失眠者,可合并苯二氮董類藥物。觀察組同時進行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每周2次,每次40min~60rain,共8周。由經認知訓練并有經驗的心理咨詢師負責,首先與病人建立良好醫患關系,初期以同情、安慰、支持、理解和勸導為主要內容。中后期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主,根據每個病人的個性特點和生活內容及心理問題,進行針對的心理輔導矯正,重點找到病人對人生、社會、家庭和人際關系等方面一些不合理的觀念和邏輯錯誤,讓病人用實踐檢驗自己的負性自動式思維內容,用積極理性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重建健康的認知模式,使病人客觀地對待自己,與病人交談治療實踐體驗,目的是使病人認知和行為改變,減輕抑郁發生的頻度和強度。
1.2.2療效評定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4周、8周末,采用HAMD量表評定臨床療效,以減分率≥75為痊愈,5O%~74為顯著進步,25-49為進步,<25為無效。減分率:(治療前總分一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總有效率一(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N100。1年末采用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CG—GI)EC評定復發率,以CCG—GL臨床癥狀“稍惡化”為波動復發指標,計算各組復發率。
1.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過程中各時間HAMD評分比較。
2.2兩組病人療效比較。
2.3兩組復發率比較治療1年后,觀察組波動復發2例,復發率為6.67,對照組波動復發8例,復發率為26.7,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O.05)。
3討論
老年抑郁癥的發病原因迄今未明,但與生物、心理及社會因素均有密切關系Es]。與普通抑郁癥不同,老年抑郁癥首發癥狀不是心情不好、情緒低落,而更多表現是身體不舒服,如食欲減退、睡眠不好、胸口憋悶等嘲。老年抑郁癥病人心理健康認知水平普遍低下,尤其缺乏對疾病的危險因素、臨床癥狀、藥物知識、預防、康復及自身調節等健康知識。這不僅影響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還直接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增加復發率_7]。目前,老年抑郁癥的治療仍多從器質性疾病人手,而忽略了引起老年抑郁癥的很多非器質性因素,包括社會因素、心理狀態、家庭環境、對疾病的認知情況,甚至生活是否是家屬護理等,單純抗抑郁藥物治療,藥物副反應大,且療效看法不一,病人也往往是被動治療。認知治療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方法。強調認知活動在心理或行為問題的發生和轉歸中起著重要作用,并且在治療過程中既采用認知矯正技術,又采用行為治療技術,治療具有積極性、主動性、指導性、整體性和時間短等特點,用新的比較現實的、積極的認知代替原先不良認知。認知理論認為,抑郁癥病人存在著明顯的認知偏見,這種偏見與抑郁發作密切相關,并阻礙病人康復,目前這一觀點已得到許多研究證實ll8]。基礎研究發現,晚發抑郁癥與腦血管疾病或血管危險因素之間存在密切關系,而認知治療可以通過改善腦血管狀態增加基底節血流量,從而改善抑郁癥癥狀]。本研究顯示,對照組治療8周后HAMD評分低于治療前;觀察組治療2周、4周、8周后HAMD評分均降低,且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為76.6,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1年后,觀察組復發率為6.67,明顯低于對照組(26.7,P<0.05)。提示:認知療法聯合藥物治療老年抑郁癥的療效優于單純藥物治療,且可降低復發率。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1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