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兒機械通氣撤機過程運用氨茶堿的療效
本文作者:廖亮榮 單位:廣西貴港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
新生兒發生呼吸衰竭時應用呼吸機能夠明顯提高患兒存活率、降低致殘率,但是長期進行機械通氣又增加患兒發生感染和并發癥的幾率,因此如何能夠安全、有效的撤離呼吸機、恢復患兒自主呼吸一直是臨床探討的問題。筆者在撤機過程中應用氨茶堿,有效提高撤機成功率,效果明顯,現將體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及分組:選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住院、出現急性呼吸衰竭[1]并給予機械通氣輔助呼吸的新生兒5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3例,女25例,胎齡28-42周,體重1000-4000g,患兒主要表現呼吸困難、反復呼吸暫停、皮膚青紫、血氣異常等,持續氣道正壓呼吸(CPAP)治療癥狀無改善,排除早產超低體重兒、顱內出血、肺出血、先天性心臟病等。按照隨機化原則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29例,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原發病、出生體重、1分鐘Apgar評分等方面比較,差異沒有顯著性,即P>0.05。
1.2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在積極治療基礎病的情況下,均給予保暖、補充液體、抗感染、糾正酸堿失衡及水電解質紊亂等,同時經氣管插管接Christina小兒呼吸機進行輔助呼吸,時間為18h-72h,通氣模式為壓力控制模式,根據病情變化隨時調整通氣參數。撤機時對照組按照常規操作進行,撤機后經CPAP、鼻導管吸氧至停止吸氧,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氨茶堿聯合應用,根據體重首次劑量為4-6mg/kg,1h內滴注完畢,于撤機前2h應用,隨后以2-3mg/kg.次的劑量維持,1h內滴注完畢,每次間隔8-12h至停止吸氧。
1.3機械通氣及撤機指征[2]:吸入氧濃度(FiO2)為0.6時,PaO2<50mmHg和(或)PaCO2>50mmHg,或有反復發作的呼吸暫停,確診為呼吸窘迫綜合癥的患兒即可采用機械通氣;當患兒原發病好轉、自主呼吸恢復、耐受吸痰、在低通氣條件下也能維持血氣正常時可以考慮撤去呼吸機。
1.4評定指標及觀察指標:顯效:撤機后24h未出現呼吸窘迫;有效:72h內未出現呼吸窘迫或病情反復,經面罩吸氧好轉;無效:72h后仍有呼吸窘迫、需重新采用呼吸機輔助通氣;撤機成功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同時比較兩組患兒的撤機時間、住院天數、撤機后血氣分析、撤機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
1.5統計學處理方法:此次所記錄數據均經統計學軟件13.0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的采取t檢驗,利用(x珋±s)表示;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采取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兩組患兒療效比較,治療組的顯效例和撤機成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無效患兒則明顯減少,差異具有顯著性,具體見表1。
2.2兩組患兒血氣分析比較:經過呼吸機治療,兩組患兒PaO2和PaCO2均有很大改善,治療組更為明顯且撤機時間、心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均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2。
3討論
機械通氣是新生兒發生急性呼吸衰竭時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能夠使患兒平穩度過呼吸衰竭期,恢復自主呼吸,減少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造成的臟器損傷,為搶救患兒生命爭取時間。但長期的機械通氣增加感染、氣瘺幾率,出現并發癥,同時撤機不當也易造成病情反復或搶救失敗,甚至危及患兒生命[3],而及時、安全、有效的撤機方案能夠有效減少呼吸衰竭復發及并發癥、增加撤機成功率。
新生兒呼吸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對低O2和CO2潴留的敏感性較低,同時肺泡通氣量較小,當原發病引起的呼吸負荷增加時,肺組織不能有效代償,容易發生呼吸衰竭[4,5]。氨茶堿是臨床常用的解痙平喘藥物,能夠直接興奮呼吸中樞,增加中樞對CO2的敏感性,提高呼吸肌功能,改善肺通氣,增強患兒自主呼吸,于靜脈滴注后2h血藥濃度達峰值,在患兒機械通氣撤機時聯合應用氨茶堿能夠有效發揮上述作用,在撤機前解除呼吸機痙攣,擴張氣道,提高肺通氣量和殘氣量,同時提高患兒呼吸機強度和神經中樞對O2和CO2的敏感性,啟動自主呼吸,使患兒由呼吸機輔助的機械通氣平穩過渡到自主呼吸,避免撤機過程中再次發生呼吸衰竭及撤機失敗。由于氨茶堿起效慢、有效血藥濃度和中毒濃度較接近的特點,用藥過程中給予首次劑量和維持劑量聯合的方法,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本研究中治療組在撤機時聯合應用氨茶堿,顯效患兒及撤機成功率明顯多于直接撤機的對照組,無效患兒明顯減少,且PaO2升高和PaCO2降低明顯,保持體內正常氧合,并發癥也相應減少,總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肯定了氨茶堿在新生兒機械通氣撤機中的療效。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5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