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基本原則對策建議
1鳳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1.1農村經濟增速明顯
2006~2010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8668萬元提高到4.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892.6元提高到5900.0元,分別增長454%和212%。
1.2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戰略性調整
花椒、蘋果、畜牧業、特色中藥材是鳳縣的優勢產業,近年來獲得了長足發展:花椒規模達到4500萬株,年產3000t;全縣果園面積5333.3hm2,年產5萬t;隨著“百萬頭生豬大縣”項目的建設,2010年鳳縣畜牧業產值達到3.71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31.25%;截止2010年6月底,全縣中藥材留存3557.1hm2,豬苓、天麻14萬窩,產值可達6700萬元,實現收入4000余萬元。
1.3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取得了新成果
鳳縣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面積達1534.1hm2,其中無公害蔬菜533.6hm2、無公害蘋果333.5hm2,無公害花椒358.8hm2。尤其是2007年唐藏鎮龐家河村99.4hm2果園被省果業管理局確定為“全省100個生態示范果園”之一。
1.4農業生產條件改善顯著
“十一五”期間,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3.5km2,新建和改造節水灌溉工程14處,新建集雨水窖507座,全縣農村安全飲水人口達到6.2萬人,安全飲水普及率達83%以上。
1.5扶貧開發成績斐然
“十一五”期間全縣實施扶貧開發重點村35個,整修拓寬砂石路173km,修建橋梁22座,漿砌護坡417m,修建河堤1462m,實施扶貧移民安居工程1507戶6252人,從根本上改善了貧困人口的居住環境,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
1.6休閑旅游農業發展迅速
在全國旅游農業發展的大背景下,鳳縣結合本地優勢資源,適時提出了“生態立縣、旅游興縣、椒畜富民、民生優先”發展戰略,將農業和旅游有機結合、協調發展:截止2010年底,全縣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閑農業點15個,其中大型休閑農業、旅游企業8戶;現有休閑農業實體560家,其中縣城家庭賓館132家;林麝特種互動養殖92家、存欄2300頭。目前,已形成了年接待游客240萬人次,年實現休閑、旅游綜合收入21.2億元的能力。
2鳳縣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規模效益明顯不足
除花椒、蘋果具備相應規模外,其余具有潛力的特色產業規模太小,而且多以出售初級農產品為主,附加值不高,生產和管理手段落后,勞動效益較為低下,區域化、專業化生產程度較低。
2.2生產組織化程度低
主要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現有的龍頭企業,普遍產量少,加工程度低,帶動覆蓋面小,農業協會、合作社對農業生產技術、產品銷售等關鍵環節的作用也沒有得到切實發揮,導致產品鏈條短,商品率低,大多數農民由于缺乏技術、市場信息支撐,經常盲目生產,易受損失。
2.3農技推廣體系滯后
主要表現在農技推廣人員學歷普片偏低、知識更新緩慢、農技推廣機制老化、配套資金缺乏,農技推廣激勵、約束制度不健全,造成現有農技推廣體系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從業人員積極性不高,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4農業信息化水平偏低
鳳縣農業信息化建設進程比較遲緩,信息化水平較低,缺少統一治理和高層規劃,沒有真正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信息傳播反饋網絡,農業市場的需求信息難以快速、有效地傳播到田間地頭,易造成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和農業資源的浪費,因此,農業信息化對鳳縣農業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2.5農產品品牌效應薄弱
從總體上看,鳳縣農產品品牌化程度還不夠高。現僅有花椒、蔬菜、果品有注冊商標,且知名品牌太少,加上對市場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管理導致銷路不暢通,市場競爭力不強,市場的導向作用難以傳遞給農戶,農業生產與市場脫節嚴重,還未形成規范、完善的技術、信息服務體系。
3鳳縣農業產業發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
3.1指導思想
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建議》及《說明》,結合鳳縣實際,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思想應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全縣社會經濟條件和資源比較優勢出發,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社會和諧為目的,以國內外農業市場為導向,以培育特色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為支撐,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物質裝備為手段,以創建“十大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為抓手,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機械化操作、產業化經營、科學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全面提高農業經濟的素質和競爭力,實現農業跨域式發展。
3.2基本原則
3.2.1合理開發原則按照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鳳縣屬于以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的生態主體功能區,因此,在農業主導產業開發中必須堅持保護優先,合理開發,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正確處理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的目標。
3.2.2提升質量的原則現代農產品競爭的本質是質量,關鍵在于科技含量的提升,并有賴于農業、食品、環保等多領域的技術創新與集成。為此,鳳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要在總結當地已有科技引進試驗及示范推廣經驗,整合和優化縣內科技資源的同時,采取多種方式,不斷加強同國內有關科研院所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加大關鍵技術的開發試驗和應用推廣,不斷提升特色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增值能力。
3.2.3一體開發原則鳳縣農業產業化發展除了要充分利用好新時期中央及地方的各項惠農支農政策外,要持續加強重大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以項目帶動農產品加工及貿易企業、專業協會等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的成長壯大,并促其按照“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組織方式,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利益鏈接機制,延長農業產業鏈。
3.2.4農業品牌原則品牌體現了某種商品或服務所具有的獨特品質和價值,要依托鳳縣已有的“中國花椒之鄉”等某些農產品品牌建設基礎,以花椒為突破口,按照“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的原則,突出“自然、生態、綠色”主題,統一標識,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制,不斷增強品牌無形資產意識,發揮農業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及其對生產經營的輻射帶動作用。
3.2.5社會參與原則由于農業多功能性特點,決定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必須在牢固樹立市場觀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導向和帶動作用,在尊重農民的意愿和首創精神的同時,加強政府在規劃指導、技術服務、資金投入和組織協調等方面的引導作用,創造良好的農業發展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調動農民、涉農企業等微觀經濟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廣泛吸引科研院所、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等多方力量參與,才能有效促進農產品產業化的健康發展。
3.2.6整體推動原則要從統籌城鄉,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全局出發,正確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樹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選準鳳縣農業產業發展的突破口,通過科學布局,分步實施,規模開發,全面促進農業產業的建設和發展。
4鳳縣農業產業發展的建議
4.1強化現代農業園區承載力
以現代有機農業栽培模式與高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生態園的經濟效益[1]。鳳縣應根據縣情,合理引導、科學規劃,緊緊抓住國家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建設的機遇,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方向,以土地流轉為手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科教興農戰略,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現現代農業園區與城鄉統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以園區承載產業,以園區承載特色農產品,以園區承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以園區為平臺,為農業現代技術的研究和成果轉化提供強有力的平臺。
4.2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步伐
農業信息化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工具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自動化和生產治理的科學化、智能化過程。首先,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其次,按照“集中、統一、規范、效能”的原則,集中建設統一兼容、資源共享、高效適用的各級網絡中樞平臺環境,形成縣統一、規范、暢通的信息網絡體系。借助農業信息設施,及時了解和掌握市場信息,積極宣傳鳳縣特色優勢農產品,強化品牌效應。
4.3農技推廣體系破舊立新
按照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法》和國家六部委關于穩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通知精神,縣政府要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領導,加快制定農技推廣部門的保障性政策,增加財政投入,經費供給。增加廣大農技人員考察、培訓等知識更新強度,更新觀念,拓寬領域,努力探索農技體系自我發展的新路子。
4.4創新農業發展新途徑
鳳縣應積極研究探討農工商一體化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政策,并結合扶貧開發、生態建設、旅游發展,統籌考慮,進行農業的綜合開發;大力加強鳳縣休閑、旅游農業的開發力度,將農業生產和觀光旅游有機結合,創造農業發展新途徑,實現農民增收新突破,同時,也為農業高科技技術及材料的研發、成果轉化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2]。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1634.html